|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20-10-24 19:47 编辑 4 r A# V2 I& U, ~" N2 Z2 X2 j
0 u: j6 Z) |/ `3 K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8 [( ^8 A3 y7 l: [& Z4 j$ {3 b
9 v. I$ g) m6 R! m) v
3 f- m" {7 ^! V1 ?; A0 v: N9 O, @
简单粗暴,一个「提」字拉倒!
& x7 D( M* s+ K! ~
7 e5 C8 e( J- v: ~我想和我一样满脑子问号的读者不在少数——
y' q0 k/ |; X+ T7 w7 V" X2 ^ y
# l) f0 b. b6 R2 g* ]- Y1. 「提」读tí,凭什么「提溜」读dī 呢?还有个词也读dī 「提防」。不过查一下《辞海》就知道,「提防」乃是「堤防」的异体/ l$ @# y. H7 c
5 c% _3 d+ X# z0 X2. 「溜」想表达什么意义?「溜」可以跟在形容词的后头,「光溜」「滑溜」「顺溜」「灰溜溜」……可是「提」是动词,总不能说是「提着东西溜弯」吧?9 C+ G: P7 ?* M0 y a
V, S6 y0 n U: B
! }2 t# S( i2 R) D1 o
查了一圈,像《现代汉语词典》这样一个「提」字打发走人的一大把。还好有《国语辞典》:
. m8 u) x( H; N$ p& Z. q2 ^( a7 n E' J
提溜
. t9 s- l/ P6 o. l0 f- a& r9 c8 Eㄉㄧ ˙ㄌㄧㄡ. F1 X2 w8 r) v: f2 `( O& O$ d
dī liu: X4 B, H7 R* N4 A
用手提著東西或把腿提起來。# h3 F% |- K, m- _& |
▶ 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三回:「俺家死人罷呀,累著你那腿哩!你奴才長奴才短的罵我?你憑著什麼提溜著腿賣?」: Z5 Q- m$ x7 O% V; G' h, f
亦作「滴溜」。
) ~/ |( u3 o0 Y5 R) U9 a8 b' U$ l. [) s$ U0 J& G3 Z' c
「提溜」也说「滴溜」。这就好办了。再看「滴溜」:: r+ j+ C8 F; `/ Y
. Y' u. x; h$ h( [5 o- _/ h" M
滴溜
1 \9 E$ U( e& a% D9 Lㄉㄧ ㄌㄧㄡ
7 ?9 m0 j. }9 W) K! Ldī liū; Z9 S9 |) n: k3 T, F
1. 盤旋、旋轉的樣子。引申為盤算。' O5 a) u. ^; g& O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老漢挑起擔兒,恰待要走,則見那相公滴溜的撥回馬來。」
9 N4 j# A8 T, ]+ k亦作「滴流」、「滴流流」。* x# m$ Q" D" m6 I! G
0 g* a7 @& \3 k! ]( B
2. 引申為懸空、甩離。9 J' E0 X$ }8 f
▶ 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二折:「慨君王聖怒難分辨,便是老性命滴溜在眼前。」
' k) J" P" R' w9 S + r: |/ R+ a z( |. J% s
3. 圓、圓滑的樣子。' |5 |& S0 o' y5 Y Y8 {
▶ 元.喬吉.兩世絪緣.第一折:「有那等滴溜的猱兒不覓錢,他每都錯怨天。」1 Y: _% ^5 z3 }+ ]1 y
5 `; C3 a. i( Y9 y; R! [ 4. 用手提著。" X; ^) q/ K; g) l2 e$ l# W
▶ 醒世姻緣傳.第六回:「第二日清早,我滴溜著這貓往市上來,打那裡經過,正一大些人圍著講說哩!」
) [2 i6 w1 T, ?" g* v4 G+ v亦作「提溜」。 & c. [( ]4 J" `2 Y1 ]" M7 f
5 ?% u8 ^, w5 n
汉语大词典:* }' P+ l( v" X
/ o P! ]2 J; u6 i9 F$ ^6 r1 M滴溜2 L3 j9 F4 p) @9 `" n
1. 形容很圓。
8 @) {5 d5 ?- A* L! d)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二折:“明滴溜冰輪出海角,光燦爛紅日轉山崖。”《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回:“素姐伸出胳膊,露出腿來,打的像紫茄子一般,腫的滴溜着。”《中國民間故事選・巴拉根倉的故事》:“若顏老婆兩隻眼睜得滴溜圓。”
- _, f$ D* h; b& A# W2. 形容聲音的圓潤宛轉。
6 f& _! ^9 K* h( ?7 z明 袁宏道《春江引》:“百舌欲止復衝人,一聲滴溜芳蹊裏。”
1 i- g* {8 t. y5 z4 n3. 形容旋轉或轉動快速。6 A$ T8 l$ z- y( v d/ j
元 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老漢挑起擔兒,恰待要走,則見那相公滴溜的撥回馬來。”楊朔《三千里江山》四:“這人身量很矮,兩隻眼睛跟龍燈似的,滴溜骨碌透活。”! U: T5 M7 f6 i/ L, ]0 J2 V% V2 @
4. 圓滑,狡猾。9 Y! e( i: _6 _' U! j: h2 A
元 喬吉《兩世姻緣》第一折:“有那等滴溜的猱兒不覓錢,他每都錯怨天。”. s3 c$ ]( ?! }0 m
5. 液體一滴一滴地下墜。1 ?" N) M6 P/ n3 R2 k5 T/ f
許杰《白雪的消融》:“我們的檐前也曾滴溜着初融的冰水。”秦兆陽《賈大奇自述》:“老賈的嘴巴也就不知不覺地張開了,一滴口水滴溜下來了。”: `0 a' G/ m* O& j4 r* V
6. 方言。提,提起。
3 p5 \% Y/ S; X# E% U, B6 C5 n元 鄭廷玉《後庭花》第一折:“滴溜着腳踢拳墩,哎,你個身着紫衣堂候官,欺負俺這面雕金印射糧軍。”明 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提曰滴溜着。”《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講力量,考武舉的頭號石頭不夠他一滴溜的。”《醒世姻緣傳》第十回:“﹝高氏﹞一邊說着,一邊滴溜着裙子,穿着往外走。”
3 _1 G/ y/ h% n+ [& t7. 留下,剩下。
$ ~, H7 H- ~9 G* t元 劉庭信《寨兒令・戒嫖蕩》曲:“咫尺的月缺花殘,滴溜着枕剩衾寒。”元 張鳴善《水仙子・譏時》曲:“孟郊寒、賈島瘦、相如病,剛滴溜得老性命,偏今宵夢境難成。” 8 y0 r/ H* t' D- V( e, }
7 O* q/ u' Q8 ^总结如下:
5 h+ D+ u! s6 {3 W9 } c$ l1 E
8 o1 T( A( T$ Y7 J+ B# }「滴溜」,描摹的是「水滴圆滑饱满、悬而未坠的样子」,这里有动静两面:静的一面呢,是水滴圆滑、光溜的样子;动的一面呢,是水滴快要落下来了,可是还没落,这个时候水滴的形态是圆滑饱满的。不得不说,这个白话词实在是妙得很。「滴溜」= 像水滴那样圆溜。
4 V% W6 {( u: I5 s* j& e" g. ]. H3 K% }* |
8 M/ }7 U& [0 a. N# L6 d0 N: E0 e: e e: v& d' N
我随便找了张图,大家体会一下。
# P* j2 L# G8 X- P) D4 _0 l1 p4 Z0 ~) v$ i. w0 B
既然「滴溜」有动静两面,引申义就向两个方向发展:
. u ~) @7 ?$ r) W! P; A
3 Z8 t |7 v# S8 Q `9 ?) b静:形容一个物件很圆、圆滑、声音圆润. S7 I; f. t8 a, [+ U( S
动:圆滑地运动:盘旋、旋转、悬空……
9 ^; Y1 U" r) a- w: E. p* K( D" F9 l/ j% K F6 H+ r
前面说了,水滴悬而未坠的时候,一定是圆滑饱满的。不过在某些表面,比如叶子上,水滴也可以保留圆润的形态滑动,不会像砸落到地面上那样。所以「滴溜」往动的方向发展,合情合理。
! @. h$ ^" t5 F2 ~! s- v: N& S, z
$ W- N3 P; F: B( s9 h5 b; m. t% u/ b「滴溜溜」,就是「滴溜」的变体,形容旋转或流动。一般词典都收。( t# ^5 d& X: d0 R
9 h$ s: |# W0 w# a3 l; @
为什么能引申出「用手提」的意思呢?这也不难理解,咱就想像一个人用塑料袋提西瓜吧,西瓜可不就是圆滚滚的,「圆滑饱满」,我们看这塑料袋提西瓜,不免担心塑料袋不结实,可不就是「悬而未坠的样子」?
6 A3 l7 d& f# @9 ^7 c% E _/ |& F! J
人「滴溜」着东西走,往往是轻快的,这和「滴溜」动的一面分不开。
9 L3 k7 h5 C5 Q! O" L+ N/ e8 @1 ]. b$ g! A! f: [
「滴溜」引申出「用手提」的意思以后,跟「提」意义接近,字音也近,于是「滴溜」又写作「提溜」
* Q5 ?7 [) o& U. Z6 k" ~. P$ c- w
4 N" ~8 L! k( b, F! d X% ]「滴」是入声字,「提」是平声字,音本来不近,不过在「滴溜」诞生的元代,入声已经快没了。7 O6 w) G" L) `3 d. y
. X( R6 N& D' P) E9 T# B" q8 Y凉州方言词语考释:8 c- k) d; ?# d! P- u
! {7 H# M/ D+ Q, p6 q- k: `
提溜
! }% n+ ?" P" E《金瓶梅》五十九:“(西门庆)不由分说,寻着猫, 提溜着脚,走向穿廊,望石台基轮起来只一摔……”……《大词典》“提溜”首引 《醒世姻缘传》,晚。 * k5 a- @* T, {2 Q o! q g
, |2 ? |. U) ]( V U东北话词典:, X, X5 J5 ~% |1 p. o5 p0 Z
, [5 f$ f9 e' l" e- K. Y' u
提溜
, b4 ]3 L @! t①悬着:我愿意走吗?那要看能不能收上来保险费了,我这帮兄弟可是~着脑袋干哪!(宋平《张作霖秘传》)
, |0 J8 e# ?, {& l @6 ]8 z8 |! _# S
②拎着:传文飞跑着出屋子,旋又~着一条沾满猪粪的辫子哭着回来,说:“娘,这是叫人给剪了呀!”(高满堂 孙建业《闯关东》)
/ S( d% ?8 V# \- B5 |4 I( s
1 c- F, x& L1 }8 V4 s2 q! f③担心,放心不下:拖拉一天,咱们的心就得~一天。(颂扬《事故》)
1 N" L7 P7 F$ }( g6 U% g9 X( x, x) ^( L
④押解:你今儿个不也是皇上了吗!把那个姓袁的~来,叫他也给你磕头!出了这口怨气!(宋平《张作霖秘传》) . i5 l: ?7 D: b7 g* R
: N4 M3 I$ Y6 G/ i3 f& f
《东北话词典》的编者描写得很细,一起看看。义项1、3都是跟「悬而未坠的样子」有关的,提溜着脑袋,担心脑袋落地,提溜着心,就是提心吊胆。
$ Z; X! y& X+ S3 ^. l" p+ Y# G8 P$ C! E
义项2、4 是都是跟动的一面、轻快的样子有关的。为什么「押解」能说「提溜」呢?显然是彰显了说话人的权力——想押解谁,谁就必须麻溜地过来。
7 {' F( D% u: \$ |* ?7 V7 B" J3 U: Q" L, L! C
( I0 S1 r2 ^5 k- v' I* ?; r
$ z4 D6 P2 C9 z- |1 @8 X+ [# w汉语方言大词典:3 `0 o4 z; s5 @
( R" J1 E! k- J7 m, }" w
1 r& c. H2 j. O7 }+ r1 K
3 a0 V. u/ X, {* ~, X8 {$ F
义项1是「提」,不说。义项2、3、4、5 也基本没超出我们前面讲的东西。
' Y( p2 N( d: Q: e3 q$ u
& W5 ]5 q8 e4 S4 Q9 H近代汉语词典(白维国):0 B) x- C" i! J0 _5 F
& {/ F9 @# H0 i$ J. S8 l A% @$ Q; v o) t# e4 X
+ K0 E: \& ^" ^ e b, J这里的义项5,看着还是「提心吊胆」那一类的。至于「留下,剩下」的意思,无非是「悬而未坠」引申出「坠落」再变出「留下」。* N% M" E1 y8 N' k1 W' D; E
% B3 P% T8 X6 U6 S
————————————————————————————————————————————: t+ \ F& p% M' x$ g$ ?
「滴溜」「提溜」是白话词、口语词、方言词,按说应该是现代词典的强项才对。可是看来看去,没有用一个「提」字打发的,仍是少数。最后加映一个:8 B l; n1 a) g6 @7 |
- P" \/ ~9 m7 c2 E4 }9 d& s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 p7 v: B7 F* I- q: O; M; M8 t# a1 o2 V% S2 S! K
提溜 *[di1liu1], v.t., carry lightly in hand or with fingers:…… ; D( l' {5 T; t% o$ I; C' K4 m; ?
0 p o# d# o, w- v0 j6 p6 ~/ \" G
lightly 说得真是精彩,把「轻快的样子」说了出来,没看见别家有这么说的 —— 甭管《当代汉英词典》是不是大作家林语堂本人编的,它里头似乎不乏这种文学触觉,其他词典里不肯讲、不愿讲、讲不清楚的细微之处。
$ W; {- I) ?4 I8 y3 h# q" ?0 x" c! v0 @( w, Q
————————————————————————————————————————————
+ q$ r: u7 W9 T8 ^! ] f$ J* j) j' k
补记:写完这篇才发现早已有人「论」过,不过他的视角和具体观点都跟我很不一样,请大家下载自行判断。
2 d9 u5 z3 P( Q1 x& F$ j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