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25 15: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可不可以用被动语态? 是否常用?用主动语态好还是被动语态好?
) J) t: C. z1 U* e% U; n' V1 G
- ~2 G/ ^' }1 [1 @1 j0 p, d一般来说,及物动词一般以及加上介词或“小副词”(小品词)构成的可以带宾语的短语动词都可以用被动语态,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有施动者(以及被动者)。例如:
2 t2 Q8 X- d5 v5 t
; ^. U1 ~0 ]3 U A Post-it note was stuck to his computer screen [as a reminder: military F-18s would be flying over Eastport on the holiday, and he wanted to be sure to see them, or hear them if they arrived after dark]. ----- 贴纸被粘在电脑屏幕上,stick,被动语态
: Z# V# O+ K* v. h" ^+ N5 N
* C: O! W3 B3 K& m& vI don't just want to be looked at as a football player who does well on Saturdays. ------ look at, 被看作只在周六表现好的球员,被动语态" Q5 C) E7 H3 i
) r$ z* ~, e; t; [4 j: A有的(及物)动词,有的词学习词典上常标记为常用于被动语态,往往是因为它们的词义与现实的表达需要更适宜,表达的机会更多,例如strand 使滞留/搁浅; 有的几乎不用主动语态,例如bear--born 生,这往往是因为表示此意的词更多地被其他词或表达方式取代。
; Q6 E { Q. C' N( s) q1 M1 \0 N" U F0 K$ z6 z) u/ m/ }7 E
有少数的动词在现代英语中一般仅用起过去分词形式,表被动意义,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这个动词(/义项)在现代英语中已经不用,但是其被动意义却很常用,因此被保留下来,作为形容词使用。, ~" }1 k, ~ H2 g+ v* n
2 _2 N/ T. W$ v
相反,有的动词常被标明不用于被动语态/不用于进行时等,这往往是因为这些词特定的语义与被动语态/进行时所表示的语义有冲突。不用被动语态的动词很多,例如,1)(显然,不及物动词),2)表示动作、性质、状态、特征等(而表示动作、行为)的所谓“静态动词”(这些动词后面有时跟有名词性成分,一般被认为是补语,但是也有的被认为是宾语,例如travel the world, 但是意义上则是一回事: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与动词相关的性质、特征、范围等等,虽然这些动词是所谓“及物的”,但是这种义项下不用被动语态)。
1 Z" I+ Y$ n6 s% e9 G2 y( r r$ `5 \% ]8 a
但是,也有少数动词形式上是“被动语态”,而意义上是主动的。例如:He is retired.(退休)/ Are you finished? / Those days are gone. 这种情况的存在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历史造成的(历史上,be动词被作为完成式的标记使用,相当于如今的have。有的动词的这种用法被保留下来,带有习语性质。数量比较少),实际上是主动语态的完成式,由于语言的演变,限制看起来似乎是被动语态了。第二个是“类推”造成的(见下述)。/ V! D* J [0 w" X
$ T/ W; y# B/ p w4 b
可见,被动语态的使用,不仅受动词的及物性的制约,还受语义(与现实世界及其表达)以及惯用法的影响。
6 W* \" @8 ]6 v5 @8 v* f, W- b% [5 I
被动语态最重要的使用场合有两个,一个是无法也无需表示出施动者的情况。二是意义表达上的需要,即表达上呈突出谁、呈现谁的问题。有的句子,如果用主动语态,人们注意的焦点可能会落在主语(施动者)上面,而用被动语态则突出了受动者,因此施动者甚至被完全隐去。被动语态表达上的另一个效果是降低语义强度,更多地用来表示性质、状态或言者的态度等。$ h5 v! |$ X8 {9 L2 |) f$ o
, f. ^. \* Z) V' Z
% G5 Z! |8 H( `; a" z: ]) X饶了一圈,终于回到最初的问题:可不可以说 the clothing is stuck to the burn 呢?【博士买驴,心急的朋友可能受不了了 】* ^: l, A0 y% a% s) M [0 t$ a j
2 t& |( R7 b; P1 W& e# b
前面说了,被动语态的使用受到语义和现实的限制:必须有施动者和被动者。在 the clothing is stuck to the burn 中,显然 the clothing 是被动者,那么施动者是谁呢? 没有!(要硬说有,那就是重力)。也就是说,虽然 something is stuck to something else (by sb./sth.) 中的最后一块不存在!因此,逻辑上被动语态是不成立的。一般情况下这种语义上不成立的被动语态是不能使用的。
! ~6 Z" P4 k6 b
7 e6 t$ Y2 u |" k但是(又但是了 )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虽然逻辑上不成立,但是这种用法却是存在的(尽管比较少),有的词的这种用法还比较普遍, 例如:
: N' ]! J. L: O* L' S! Q4 v$ t7 ]2 u/ B) T1 w3 s) v+ s7 s& z
9 |( J* E4 z* D; g) Q6 E p nI tried to knock off a hunk of dried mud that was stuck to the bottom.
# E6 r+ ]; x9 p& q" ^
& o. J- r2 T+ r- a) KThen she was able to get the left sock off, but the other was stuck to her foot from the dried blood.
* K7 b9 m) P/ P3 G6 O1 \3 ?2 r! {( [: i7 E$ b4 }* D4 x2 T: e- _5 B7 F# C
Her long brown hair, normally pulled back in a ponytail, was stuck to her cheeks.
, |& J" ]; ` v* T
, ]; A. l0 c' w0 G% l9 lThe robe was stuck to me here and there.
. M# ~* Z5 ?; x/ f& U7 z) _7 t$ ^/ z U) ^3 Y1 Z& ?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前面说了,有少数是历史上遗留的。另外有一些是由于语言的“类推 analogy”机制造成的。也就是把一种语言现象推广到相似或相关的场合。语言的演变最初都是个别的现象,有的被逐渐类推,最后变成了普遍的现象。有的则仅限于一定的范围,或者类推用法被淘汰而没有推下去。* V4 z, @* \: q" }: I- Q+ l8 Z
8 t; \6 M l5 \4 A( p
stick(粘贴)与stick(“黏附”)(不及物动词)的词行相同,意义紧密相关,既然前者的被动语态是普通的,于是有人把被动语态“错误地”用于后者。如果这种用法不被接受,那么它就只能是偶然出现的错误用法。如果有人跟着学,并且逐渐普遍,那么就可能被接受为“正确”用法而保留下来。(上述所举例句的用法,哪些是历史遗留,那些是类推造成,需要进行考证才能确定)。1 J6 j H7 {/ H/ O
$ ~1 i2 L d% J( Q/ b4 g
要之,对楼主的问题可以回答如下:4 E/ r) _( c9 e, O \
7 c8 G3 }9 [! t w* \" O( I4 ^; E2 d$ V
这种用法是可以的,虽然较少,但也并非罕见。. U6 ?6 y4 @1 c: \9 P4 e1 T; J
5 C, D, `- }: d- |# y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