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0-8 11: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 k3 S. M6 ]4 W% C/ G% d/ ]+ ?' a! X8 k$ ]0 Q) T4 c& S( z* j
我觉得现在词典还是太少,论坛近两年来,几乎没有让我兴奋的“新”词典出现。
, Y k% @( t, p0 y% E5 F' z这里我说的“新”词典,不是 OALD9 、LDOCE6 这种;也不是韦家、牛家、柯家更新幅度不一的在线版离线化;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单纯排版更新。
7 A0 ~ _- ?6 _$ B7 M% b0 n: S这里没有任何贬损诸位大神大仙高人工作的意思,实际上我是深刻了解获取新词典数据难度以及排版工作的琐碎、困难的。: V ?- |9 S7 ]9 h6 g
, m/ M1 W* j7 h: d- v! m) d, w
我有几点做法。
( j4 U& r1 H! v) n9 c1. 不追新,其实近两年来的大多数“新”词典,我只是下了或者转存了,但都只是备用(万一链接失效、制作者失联呢),像 LDOCE 一直用着 5 ,OALD 甚至还用着 7 ,OALD9 就用过几次,还是为了对比下。
: z5 `7 U# Q+ |0 g+ E7 E- ]& D$ _2. 追求版式的统一。
# ^0 l# ?; d% Z6 a g' d1 U 其实也就是自己学会制作、修改。其实我了解到,每一个浸淫 mdx 相当时间的制作者,几乎都有重排所有 mdx 为自己风格的冲动,像 A、B 二骄,I 、P 双姝、等等,作品数量众多,风格高度统一、个性化,毕竟制作者制作的第一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口味、需求。6 Q; U2 I* i; N7 h
一些 mdx ,仅仅是排版的个性化、索引的精细化,新瓶装旧酒。这种,我一般只是转存收藏,并不下载常用。事实上,一些常用的经典词典,我个人也懂点排版,也有稍作修改,自制自用。
6 H" t" }2 B7 S" l" u: C 要说排版,最合我口味的,一个是 Hugh ,一个是 Cjz ,一个算是我师傅,一个算是我徒弟,一个英汉、英英作品荟萃,一个专攻汉语,都有高度的个人特色,但也有几点我认可的共同点。
" s$ U- R2 u2 T3 |2 q 第一、几乎不限制字体、字号、行距;
% d0 m3 i, \2 x$ u+ z 第二、不用 javascript ,纯 HTML + CSS ,且都使用的最简单、适用性最强的样式,在各平台表现几乎一致。
$ D; t# N! Y* ], H% H+ F7 v( s3. 多读词典
\. }, \) V @. c! K( C 知识越多的人,用词典越多;书到用时方恨少,词典永远不嫌多。经济学上有二八定律,词典里也有:$ N6 L+ X6 ~/ |2 P' y1 l* z0 _& F7 P9 n
① 不到 20% 的词条内容占了整部词典至少 80% 的篇幅;
3 a4 i( l/ U( f* n7 f ② 80% 的时候我们查的反而是占词典篇幅不到 20% 的那些词条。
. Z& X3 j/ I. v1 w0 d ……3 U) X; V1 k% Y0 ~9 \0 B ?
我的做法就是,闲暇时候,就读一读词典里的常见词词条。比如 go、take、have 这种,每本英语(汉)词典,我都读了不下一遍。都说 OED 、W3 等条目长,我的使用经验告诉我,长的条目总是少数,有一些生僻点的词,OED、W3 的解释还不如 ODE、AHD、RHUD 长呢。 OED、W3 的使用没啥难度,关键是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纸版太重太大,查电子版就费点电而已。$ i$ g% {+ d1 l V$ p9 w
我们要查的词,绝大部分都是 content words ,介词、连词等等小词,满打满算不过千余个,一天读个几条,一年就把所有词典的相关条目读完了,再查时,那都是在复习而已。
$ f9 N5 X6 Q& D; t% P……
5 g# {- w! w* y9 [0 g/ ?4 L0 Z& \* X7 G3 P2 o4 J& @
鲁迅的读书态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 http://kindlefere.com/post/420.html4 a& X0 Q1 E) z6 Q/ ? l, A$ Q

9 H8 A0 c! J) W+ h( D : g! Q+ ^0 Y9 l: r
! N% `5 L. E% F. x3 c
7 R& S( _- o5 H& }& Y$ } ]
, H8 \& k0 \% p, s6 o%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