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20 11: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b0 S. p+ X* s# |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 ... mp;isappinstalled=06 G. B) z1 `- j6 ^# r3 R7 }
; u2 U- \( G$ Q- n. {* J' P2 p4 Z
; c& q# P0 @8 D6 l( B k# u c
' P4 i$ ^) F8 P7 Q6 L8 R: P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多大、有多深?王同亿用二十余年心血打造的《词经》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 `0 K$ c. }1 K7 t* z
# ^9 E9 @( L" ^% `8 O王同亿把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现实社会视为己任。为让传统文化走向大众,他身体力行,以语言文字调查为切入点,对中华文献文化做了一次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将部分成果转化为八亿字的文化巨作《词经》。这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所得资料与作品价值自然弥足珍贵。
' s% U# |" a) @' v' |, D4 K$ _; G% u/ K9 S# F( U, h
华夏一统“书同文”
* y8 S6 p) g b! @' k, p# L0 b5 R6 K5 A( B- n- ~, S" K
语言文字问题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与首要问题。" n0 d4 \) _8 o/ I% m
7 i. X/ U' ?0 ]6 y* s( l% [以形意文字为基础的汉语文字,突出的特点是“书同文”,语言跟着文字走,读书和识字同步。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五花八门,但字是稳定的,统一的。文字的统一不仅带来交流的方便,为国家统一奠定良好基础,更有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
1 a# W6 ]% i* D7 ]( @; y8 j% S) n9 N; Z6 B7 t
对祖国悠久的汉语实况,之前未作普查,迄今我们远未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信息。国人不仅对我国文字的历史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而且对当今存在的语言问题也若明若暗。语言文字工作乏善可陈。几部颇有影响的大中型词典、字典,与《康熙字典》相较,其古例句差别不大,字的义项则少得多。
' U) t7 h9 E" D6 ]
+ q! l# I& D* Z0 y1 T1 s20世纪50年代推行的文字改革工作,使繁体字失掉存在的合法性,常用的字仅区区数千个。古文献中的字,字库找不到,电脑打不出,给文字的传承带来困扰。 如“冲”字有37个义项,原字形是“沖”和“衝”。“沖”本义是水上涌,“衝”本义是交通要道,今均简化为“冲”。简化后既不象形,也不表意。如何把涉“冲”的词和句还原成繁体字,准确置入37个义项的相应位置上,确实给华文学者带来了很大困难。类似的多音异体字如“干”“并”等,还有很多。这有如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路上设置的一道壁垒。# j( ], a* ~. Z7 F( F/ I8 ?
* _ I1 j& t/ o* f- M+ m
中国国力在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向外辐射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首先要求中国人自己文化水平过硬,会识会写繁体字。7 s- M8 Z Y+ T) M) m
2 h% M1 T( |" d8 Q; B2 K0 K5 z世代传承中华魂" @3 f# w' P& K* @6 X* p! ]
$ M9 I& _6 g6 q Q
传统文化主动走向大众,是一种历史的呼唤,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 R) p2 t2 F0 E/ C
, c) q1 j# T( O. x- ]( P" H要在人口如此众多、疆域如此辽阔、语言文字独特的国度传承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自然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而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动乱,使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发生严重扭曲,敬畏之心缺失,学习动力不足;文化传统断裂,文化素质滑坡。
m* @0 S- s7 E' E1 y B/ I
7 h1 D; Y+ i* l王同亿对文化形式主义、拽文嚼字的不良风气痛心疾首。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稳定、最能培育文化认同感的是诗词文赋、格言典故、名言警句等,其丰富内涵,深远意境,为大众喜闻乐见又适于口授心传,也符合现实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是传承文化的首选,是最富生命力与生长性的文化良种。4 r# C7 H3 i; N6 m
`( j$ b8 g; O) Q7 B王同亿认为,正确的传承方式不是机械的模仿或单向灌输、不是单纯的授课或背诵,而是靠后人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对前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思维成果自觉进行的复制、模拟;是在人与人、人与信息间XX的互动交流中,生成犹如人类对空气与水的依赖关系,达到使民族基因延续、血脉畅通的效果。4 `8 M; ?- I. Q5 G6 L
D$ v7 X* B N3 n遍访文库牵“牛鼻”
% V9 A" k& u4 E" ~; ?; E2 w/ G6 Y: e
开展语言普查的意义,就是在深入了解语言历史、正视现实的语言问题基础上,积累传统语言与文化材料,把握住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开发配套的语言工具,推动民族优秀文化走向大众。1 {5 O% @; r: o( U& Q
4 C E& O) Z: [7 S9 Q% l* x c# @! x: L
为了摸清文化的家底,弄清古今汉语间的关系与问题,积累语言资料,寻找传承的突破口,王同忆全力以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字普查,夜以继日埋头故纸堆中,凡二十余年。从通读开始,经比较分析、专题研究、成果汇集直到《词经》成书。劳时劳力劳心,真是千头万绪,艰辛无比。% ^. \3 M7 m& J5 |
, p/ d+ f2 Y9 M9 G
——通读了自西周至20世纪初的数百部文史典籍。* ~& _: f. t: G; h: t' _& z
# c+ V8 V, ^4 M1 d
以明永乐年间与清康乾盛世编修成书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三大书”为基础,重点查阅全唐诗、全宋词、全宋诗、全元曲、全汉文、全汉赋、全梁文、全唐文、民清小说、二十五史等八亿多字的文献。熟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五代主要文人字号及隶属朝代。7 G7 s7 Q+ Q3 [$ G
: A% ^& L. s4 `8 P) U8 y——进行空前规模的文字普查、比对、甄别研究。' E& k$ t! B3 F( h5 [! V
1 h$ {' A0 T# {4 x# k3 [/ P c3 M/ y普查汉字是研究语言科学的基础。理清文献中字词的本意、构词能力、用法及演变史是难度极大、极费心思的事。要厚积薄发,苦干实干,还要在边干、边记、边想、边创造,才能取得良好成果。下列数据可说明问题。% k9 c+ E, W$ C' |, [& ], \7 l
, h' s" B: _& B6 |1 j& R% Y. s# f
从文献中普查出所有12000多字、近150万个词及词语串;了解词语的含义,为这12000多字查出全部义项,安排“座位”,对“义”入座;发现、诊断、纠正原作错误。
$ r3 K' q; M: u A/ i2 l! C+ }5 ]) s4 f4 n
分清“词与非词”,“语与非语”;标出诗词的“清辞丽句”与“名言名句”;查清词语全部义项与使用频率;增补难词释义。( W! e; J p6 |, W8 Y
% X& l% r$ M5 X, j
搜集诗赋词史书证,为每个字、词列上全部(记千余万条)书证,将有效书证按读音与义项归类,并分朝代、依时序排队。! t( W i( k$ f0 h) S
/ g+ z% \. ~$ {
将字的义项解释及部分词的词义翻译成英文,等等。
/ {9 k0 ~# u# ^& P2 @! s3 Z( y9 b! K
$ ~6 s$ m, r8 }- P3 }——结合普查资料做专题研究。 i* d' c* i Y! M( m% y3 l. m
2 q$ v8 H: B, U2 u! {! x普查揭示的语言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语言普查与文化发展关系;现代汉语简化与拼音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词汇出现与词典收录一般规律;字词、义项出现的频率与学科汉字的很多义项在当代文化辞书中,被弱化或丢弃的问题等等。根据需要进行了专题探索。
( f$ s1 l- e3 y: V0 v4 g/ ?
1 v& H7 X" Q- C' u+ @1 ?如,“锄”字应有五个义项:❶本义:锄头。❷耪,弄松土地及除草。❸铲除;消灭。❹比喻耕耘、钻研。❺筹划;修理。现代人多只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属于第二义项例:其余项几乎被遗忘。/ T/ m u! q& K7 ~. U5 J4 u6 S
J2 {$ ?# V* D( J$ C普查显示,中华文献中诗词歌赋质高量大,影响深远,代表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字的多数义项都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应是最具传承价值的首选内容。突出诗词歌赋的地位,也就牵住了传承的“牛鼻子”。
3 d. d' u, A* S) N
% r0 L3 m" h" N/ c% [千锤百炼出《词经》
+ u- N' O8 d5 A, l' r8 V- s# } M' A. X# |
全面普查获得的一手材料,使王同亿能高屋建瓴,取舍自如,把握原创的话语权,编写出收汉字1.2万个、二字或多字词目140余万条,列书证千余万条,约八亿字的《词经》。
3 z. h: P+ \2 A. r' X5 V9 V! U( j0 ^ q" w$ _
这是一部按《说文解字》格式编排,按改进型部首检索、将三大钦定原典中的诗文、史料、史论及评述等解构、重组成崭新的词经体作品。王同亿在普查基础上创造性的工作,就是将普查出的海量资料进行鉴别、整理,筛选出最具代表性、最有生命力的材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成就一部凝聚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传信息的文化新品种。
6 [0 y& X; u4 s7 v, f+ Y% m6 F8 J6 d
这种创新性编辑体例,避免了原典里的海量重复,使《词经》与现有工具书相较,知识富集度更高、信息量更大、综合性更强。其特点是:
$ ]6 c) s% [* T3 ^ k
( g# |7 k% x9 Y% x* v) Y一是材料均从中华文库中辑录,具有客观性与权威性。4 [! ^0 E5 T6 s0 d
) a- _9 ~# \9 j6 d1 G' O Z" U二是以字词统帅资料,并据此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编排,即通过字、词、句等元素将优秀国学的史料、史论及诗文、评述等加以有机的链接。 d$ K6 B! Y- V8 S7 [
2 y% L. \( M4 d- O" |: Y6 t1 B三是在内容上侧重于文史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特别是诗词歌赋作品及名言、佳句等高价值信息,直接面向广大民众。
: b T( k" q0 v
/ C- T( `! N w8 s7 y0 }0 O& j《词经》除向读者输送文化资料,也提供了解读资料或克服阅读困难的信息,化解文献难找、文章难读、文字难懂的难题。摒弃了仅存考古意义的内容,如甲骨文、切韵、古科技等等,也抛弃了几千年沿袭的以古道古、照抄照搬的旧习。
* \7 K0 m# h- l) I- Z# l" u
3 B" [" o0 L; B0 D/ q: R《词经》以其灵活性为读者提供多样性服务,成为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渠道。如将书中每一个词条都看成是一个主题词都可创设成一个个研究性学习“论坛”。在“梦想”主题下,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岑参、秦观、陆游等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三百多作家都是“嘉宾”。录自他们含“梦想”的八百条诗作书证就是“发言稿”。数百名历代名家名士、巨儒哲人在这个超越时空的文化“论坛”上同台竞技,切磋交流,各显其能。读者则仿佛身临其境,悉听教诲,兼收并蓄,受益于无形,该是何等的爽快!(杨复兴)
% A; J* c! X# g/ E3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