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Oeasy 于 2014-8-9 18:54 编辑 ) ?8 f2 ?( E/ ]. k
K% a# P' w( c5 a( x: B/ O
# C: q" c0 _. ?/ f7 g: `$ P
为获取更佳阅读体验,建议到原址查看。9 o( u2 `; y' a, [. h% e$ i+ A; D$ [
6 u3 P5 M, t2 q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4/8/9/1174256.shtml
9 v# y! p! O0 w$ Y6 v4 p( zhttp://news.163.com/14/0809/09/A36R160B00014AED.html
9 Z8 j3 h- V, P9 U- g2 E8 S
1 c% t# \9 O7 }9 N" Z
( {# l; n2 m; Z' W
# P& |/ T) N R+ u7 _3 w在下周开幕的上海书展上,上海译文出版社将于16日下午2点45分启动《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编纂工程。日前,早报记者对这位《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主编进行了专访。
% W g( H7 F: d; `6 `■ 35岁复旦教师主编《英汉大词典》第三版+ d6 w/ o+ t: Z1 B! y
& d8 W9 q# v. M/ b■ “数字版是第一位的”
/ S+ R( h# \' B8 k; {5 J7 H/ O4 V' e) H: N
* z% F5 b$ C, H6 x
" U5 r" H" d4 {8 n
, X* i. r7 r1 s9 L" F+ d
4 B2 M1 K% D R) n《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主编朱绩崧(居中者)和他的编辑团队。
. l7 A* y/ I1 c- t5 E
+ Q, j, |. X0 r: a8 \; `( f: h3 }! r! I# ?& K" X
5 w0 P5 C! B1 C: a7 K: {: h配合上海书展发布的《英汉大词典》宣传明信片。
* R; z5 d& x. _7 }( V& b! e' [" A
0 x# j- d/ d# H; T
0 F( o4 q! I+ T0 R! j) S# }, X
7 X/ K T7 z& }+ g: s0 [8 { 朱绩崧,这位出生于1979年的复旦大学英语系的青年教师,在网上还有一个许多英语爱好者都知道的名号——文冤阁大学士。在下周开幕的上海书展上,上海译文出版社将于16日下午2点45分启动《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编纂工程。日前,早报记者对这位《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主编进行了专访。1 C+ `/ m' H" V( n: K" z
( H i3 i' Y) S: \. V7 j/ o$ h! W “感谢日本最近的那部电影《编舟记》,社会也开始关心我们编词典这个冷门行业了。《英汉大》(朱绩崧对《英汉大词典》的简称)的主编是我的老师陆谷孙先生,我为第三版多做一些杂务,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传承、光大陆老师的学术精神吧。”这是专访中朱绩崧讲得最严肃的一句话。
& y; I; W8 c: F: Y9 x9 M0 t6 S; A3 I, W! y
1970年代末,复旦大学英语系教授陆谷孙开始筹备、编写《英汉大词典》,1986年起担任主编。这部1500万字的巨制是由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到了新世纪,陆谷孙又主持了《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编纂,而即将启动的第三版就交给了他门下年资最浅的朱绩崧。5 ?$ L- {$ S( O2 w( H
: g( B6 W3 P9 G, h “出版社的领导们一定顶住了很大的压力,把如此浩大的学术工程,托付给我这么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朱绩崧对自己的讲师身份自嘲道,“其实我大概是有点儿还算认真的学术成果的,可惜很多同行看不上眼。《英汉大》第三版是我的学术‘中国梦’。”
( A9 v+ N! j- Z8 j' A$ X
6 n5 J5 V z- I! {6 [* O6 M 当年陆谷孙启动《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编纂时,朱绩崧还是复旦大学英文系的本科生,第二版即将杀青时,他临近博士生毕业。定稿前,陆谷孙让朱绩崧校对了一遍字母“P”下面的词条。就这段经历,朱绩崧写了篇文章叫《〈英汉大词典〉,我看了一个“P”》。2 [6 V2 E- A! p0 O' n5 a
1 m) f2 Q6 O1 y8 l" g
“其实第二版我参与得极少,最后定稿时,看了真真一点点。我只是在最后阶段才加入,凑凑热闹的。”朱绩崧说,“没有陆老师,就没有我今天事业上的一切——当然,我至今也没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就报答师恩。”当年陆谷孙把这个词典的“P”字部交给朱绩崧看,这成了青年“P”的词典编纂奇幻漂流的开始。& i2 P7 D6 D( G7 q- \
6 y' v& {( |, i' s2 W. \& {
1 g- _6 }2 @( }. H, c
$ u% M7 D4 h3 X. O0 g& {与其抄词典,不如抄生活、抄文明、抄世界, Z" Z n7 G) C* Q
0 y9 Z$ U3 C5 p& o; s
朱绩崧在微博上是粉丝8万的“文冤阁大学士”,在微信上有一个人气很高的公众号“魔都晨曦来临”。他用iPhone记录着生活点滴,在朋友圈里发发街拍、美食、游泳池,他的生活跟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编纂跟他这代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以前只重视纸质版,现在我们很明确:数字版是第一位的。其实,现在做数字版已经有点晚了,我们不但要赶上末班车,还要努力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做行业标杆。数字版便于携带,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同时强调读者的参与——不仅是参与,而且要大家都融入进来。”6 B! k% b4 V3 a% l
# C# b' d% b0 C 即将35岁的朱绩崧打算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来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他的词典学理念很简单:经世致用。他先简述了《牛津英语大词典》的编纂历史,这部传奇的辞书之所以迄今无人挑战,是因为百多年来发动了整个英语世界来共襄盛举。“所以,我要师法《大牛津》(朱绩崧对《牛津英语大词典》的简称)。”
( V* z0 M) i! ]6 Z' g% L0 A6 H7 x$ \
# m" T4 n$ V, B# h- [- W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英汉大词典编纂处核心成员不到十人,朱绩崧雄心勃勃,他要发起一场横跨英汉语言文字的“群众运动”,请成千上万的热心读者加入《英汉大》的编纂伟业。4 Y5 ~4 U& @6 x/ @9 p
6 j& u; ]0 D* i* ^5 p# P/ M7 g+ b
译文社在微信上开发了一个平台,通过它可以提交每个词条的例证和评价。网友提供素材,编辑精加工,“按照我们的标准和经验,觉得这个例证有价值,将来翻译、学习的时候用得到,那就留下来,加进去。”这样的词典编纂方式,其选词、选例范围都要比《大牛津》大得多,《大牛津》偏重经典,很少收录广告,对口语素材极其谨慎,“我们找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例句,而是‘例证’。所谓‘证’,就是可以追溯源头,不是我们编者闷在书斋里拍脑袋想出来的。编词典很容易沦为互相抄袭。那么,与其抄词典,为何不径直抄生活、抄文明、抄世界去呢?”
. @% ?# ~: [* ^
) Q3 Q& {6 v5 K 陆谷孙希望《英汉大词典》第三版能更加“色彩斑斓”。“我是天秤座,喜欢‘花里胡哨’。”朱绩崧说,“我们欢迎全世界华人读者,还有外国友人,都来帮我们一起找新词、新义、新例证。未来的理想状态是,我们所有的例证,几十万条,甚至上百万条,都是来自实证材料的,活泼的。比如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哪部剧本哪个版本哪一行;另外一句是出自《唐顿庄园》第几季第几集。就要这样来提高读者的融入度。如果我们的计划成功,就能进一步提高《英汉大》的学术地位,令其成为我国双语辞书的‘不祧之祖’。”所以,可能会有几万人在世界各地从事这项工程。目前,译文社和朱绩崧的团队主要依靠微信平台收集例句,但这只是《英汉大词典》的触角之一,将来可能会开发更多,“哪天Facebook进入中国了,我们也可以通过它来收集。”' U! a, H; \+ @. U/ I# o! G
6 J* K( n6 l8 b9 h9 y& m 发动全世界的读者,在他看来,也是在督促参与者学习、提高英语。“暑假开始时,我让来译文社实习的学生Alex找例证。我指定了一本写欧洲文艺复兴的书,他就老老实实从头到底啃完了。他现在告诉我,觉得自己英文水平真的有了提高,和报个补习班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个句子怎么翻译,那个词组如何使用,他都要翻来覆去地想——做得马虎,我要怒的。寻章觅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积极主动、踏踏实实的学习。”这也是朱绩崧“回归文本”的教育理念。2 _/ b. L% f" e4 h5 C( e
9 M& n+ y4 d5 Y m* o ! |( ] S0 g1 R9 [: N" G: `
7 m+ H. b- q; h) U
“带《英汉大》走向年轻读者”- N4 ?0 c$ @* l1 i, i
& V9 W% F( T5 D7 {
词典是可方便检索的语言信息库。通常,英文词典的词条都按词头的字母顺序排列。朱绩崧提出,要突破千年陈规,采用多元方式呈现语言信息。“《英汉大》将来的呈现方式,要跟我现在接触到的电子词典不一样。这些电子词典本质上还是把纸质词典的内容照搬到屏幕上,再配点超链接。看的时候,还是挺麻烦的,我就用不惯。纸质的好处是,你查这个词的时候,眼睛会扫到附近的词,突然发现,哎,那个词、那个例句也是蛮有意思的嘛。这是‘见木又见林’。现在的电子词典这方面就很弱,“见木不见林”。如何让数字化的词典也能木林双见,我们需要下大功夫。这不单是技术小问题,也是语言观的大问题——你揭示的‘林’子里,凭什么呈现的是这堆词而不是那堆词呢?”3 `$ \; m0 k: y- E" Q+ {8 H' l
: ]$ h @# r5 R! y U' N5 b3 G
朱绩崧很喜欢《周易》里的这句话:“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这里的“辞”原意是占卜的爻词,刘勰《文心雕龙》引用时,把“辞”的语义扩展为一般的文词。朱绩崧认为,语言文字只有与世界的变化直接发生关系,才有资格进入词典。“文字记录语言,要充分反映这个时代的文明,兼顾历史的变迁。在编纂词典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现当代的各类内容,还往前‘补课’几百年,呈现立体的语言发展,而不是一幅断面。”此外,他专门强调,实用是双语词典的命脉:虽然欣赏《大牛津》的保守主义,但编纂《英汉大》是为了中国人理解好英语,使用好英语。“我们的词典要提供译法,即如何翻译成纯正的汉语,远离翻译腔;也要提供用法,帮读者把英文写地道,讲漂亮。论宗旨,我们的词典反映的是文明及其变迁。这固然‘高大上’。但我们的着眼点要‘接地气’,还是个如何帮助我们的读者学好英语、学好翻译的老课题。”- S( n, t, i' U$ u
% [3 w" o q7 n5 p8 z 朱绩崧的想法是,词典不要因为带个“典”字就觉得它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不能为学习提供切实服务的话,词典就是一堆废纸。“学习者都不用,这词典连书架也上不去,就是仓库里的摆设。我读高中、大学那时候,资源很少,词典就是最具权威的老师。时至今日,在释放词典权威性的同时,必须让词典直接融入到语言学习的过程。我的远期规划是以《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为核心,打造一座英语学习的大平台。”: k; f) t1 S5 L8 b S
5 }; X1 o! M/ z& a3 `8 t% P 《英汉大词典》责任编辑张颖开玩笑说,这次陆谷孙先生“放权”了,让“小朋友”朱绩崧放手去干。朱绩崧补充:“陆老师那个年代,有特殊的历史条件。很多专家远避尘嚣,静心坐下来,十年磨一剑,《新英汉》(朱绩崧对《新英汉词典》的简称)、《英汉大》就这样出来了。一出来,就是中国第一。我和张颖这辈呢,有我们的历史条件,比如互联网。但是,我很清楚,我的问题是浮躁,差陆老师他们太远了。但是,词典是书,是商品,迎合时代和大众的需求不是原罪,而是光荣任务。今天,我们要带《英汉大》走向年轻的读者群。”
+ T! B/ s" D+ g2 o$ i& a5 \" x
7 b* v& Z3 t- r) g 词典要顺时而为,就得与互联网联袂前行。“脱离互联网,脱离大数据,脱离用户体验,最终不为市场所接受,那么词典编纂的学问、技艺还谈什么传承和发扬?”朱绩崧在复旦的课堂上让学生们查词典回答问题,学生们纷纷掏出手机查,卡西欧、好易通都靠边了。“我说,他们提出的例句有问题。可他们说,不可能,‘有道’是这么说的,‘金山’是这么说的。这些孩子的心里面,‘有道’、‘金山’成了终极权威。”时代变了,价值多元了,权威被便捷绑架了,谁便捷谁就是权威。“我们《英汉大》为什么不能做到使用便捷呢?IT技术很成熟了。我要考虑的是,怎么让年轻人直接使用《英汉大》。我不敢保证将来的产品一定比别家好到哪里去,但至少内容靠谱。”( w p3 C, F+ B9 @2 W& i8 ^" V
' X& @0 {& |2 p * j7 ]9 R) v! {( P7 r8 P5 |1 l; b6 B7 y
% T: v) a" q; ]7 n: M: b" C1 F" w
“5年之后,一定是数字版”; S" \5 j7 H: S$ u% H
5 W- o* z! }) ^6 v8 C% y: q
《牛津英语大词典》1989年出了第二版20卷本之后,再也没有出过纸质版。朱绩崧和刚退休的《牛津英语大词典》主编约翰·辛普森先生是朋友。辛普森告诉朱绩崧,现在的《牛津英语大词典》数字版如果要印成纸书,至少42卷,一个书架未必装得下,非常不便查阅,可能就是极少数学者偶尔会去翻翻。“英国人目标很明确,只推数字版,出售在线查询的权限。每个星期更新那么一点点。你要纸书,也行啊,把几千英镑交了,马上就给你独家印一套。”那么《英汉大词典》第三版呢?译文社表示,“时代发展很快,我们现在不否定将来会出纸质版,但5年之后是否真的还需要纸质版,很难说。”朱绩崧的观点更直接:“我认为,5年之后一定是数字版,也环保。”
: _% |; Z3 n3 ?0 V L" ]& c" x, E! t8 S/ A* O
这套方案其实在朱绩崧的大脑袋里转悠很久了。5年前,他跟北京一家很大的出版社商讨过,对方斩钉截铁地回绝。“他们说,不好,不要,这是改旗易帜的邪路。他们说,不差钱,不用考虑市场,能出本纸质的词典就功德圆满了。现在,我有个很粗鲁的市场目标,那就是,有了《英汉大》第三版,其他人不必劳神费力再编英汉词典了。无疑很狂妄,但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 i/ X# s6 M" z n7 C
( ^4 O- V( q, y. t- Y* f1 M' S
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三版,至少要5年。“在这5年中,我们会不定期推出相关的数字产品,观察读者反应。”而译文社计划在年底前提供在线服务,让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就能查询《英汉大词典》全文,甚至都不需要下载专门的App。
) C7 X; M# K0 S: h3 K
( v) ~! X! w2 t6 d% M- l 这几天,为了配合上海书展的活动,复旦物理系的学生冯骏原和译文社的美编胡枫为《英汉大词典》制作了宣传明信片,第一个系列一套八张,其中一张的照片很有意思:一本《英汉大词典》第二版摆在外滩旧汇丰银行大楼门前铜狮子两只前爪之间,张颖开玩笑说:“抱着词典进银行,出来就拿着无限卡了!”* n0 ]' a) e' ]7 a
! y S1 W+ m! {* u) L- z0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