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百科 - PDAWIKI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9|回复: 9

[语言讨论] 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9-19 20: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k- M7 s6 Z- o4 g& J  h+ Z- q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809356/
% ?5 _7 Z5 W7 c, H
9 t3 l( t/ ]1 n- d) d5 \) A1
" r$ t& v5 N! ]- k9 q2 ~; b0 E2 m2 |, z( R
/ J* Z" M1 U0 t/ b+ ~
6 H1 R/ |# ]5 J( C# @4 V" q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3 [/ i! s0 M$ ]
3 a( i+ `% r6 u
- y( C3 [+ W6 U4 G$ k7 _9 F! a1 R6 F/ t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久而久之,中文就会污染而淤塞,危机日渐迫近。
6 J  l5 y7 c' w. T* L
0 r3 {8 R( g  R/ L7 K; E
$ ^7 C8 n7 ]3 O" z- a! x( q$ ]: J) V2 R: ~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岁时有志于中文创新的试验,自问并非语文的保守派。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的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至少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 |( a- S& ]7 b: M/ J' {. G
; u. |/ _% N4 ~( J) t& m, q; H7 E% q+ P  c" ?4 l5 r% x! r9 z
7 B% |7 s! H: [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识的萎缩。
8 i1 k9 e& L- v/ f1 ^& T3 s9 j' J6 Z, `& e, A' s9 _- j7 O

6 Y% Y. s$ y6 I) Y6 `
/ @; s) p, @' w7 K5 p  w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在欧洲的语文里面,文法比较单纯的英文恐怕是最近于中文的了。尽管如此,英文与中文仍有许多基本的差异,无法十分融洽。这一点,凡有中英文互译经验的人,想必都能同意。其实,研究翻译就等于研究比较语言学。以下拟就中英文之间的差异,略略分析中文西化之病。 : y7 c9 h* n& V

' G7 K& P9 a7 z* i% y  ~2 c
! k+ l" e, [& Q# r( ^( R" u' e" X: \  U2 s' _$ Z& s( c
2
8 f/ E) N( D& @* d0 n" x$ n- d2 C: @: @) Y' l( G" G

8 D6 ]8 Z) P0 g# `* Z7 g
) G% o4 t+ j  H1 ~+ K9 g% @) H比起中文来,英文不但富于抽象名词,也喜欢用抽象名词。英文可以说「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这么说,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词「减少」做主词,十分自然。中文的说法是以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 d( K& B# I) X8 V  R  U
7 S+ Y" g1 t2 E; v/ t* D, t8 L7 ~& ?2 A6 K/ i

6 U# s; S# V! \) }# n  ^6 H0 g# i4 w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个短句) 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 (或名词词组)。「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就是英文语法的流露了。同理,「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语法。「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却是略带西化。「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说法。「推行的国语,要靠大家的努力」却嫌冗赘。这种情形也可见于受词。例如「他们杯葛这种风俗的继续」,便是一句可怕的话。无论如何,「杯葛继续」总嫌生硬。如果改成「他们反对保存这种风俗」,就自然多了。
$ e+ ?' T7 q( i$ [5 u# D9 r" X6 u! g0 N6 {& R" l7 [. ?& r

* {0 ]7 H2 Q4 \8 Q! I, I" `* A# H7 f% x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科学、社会科学与公文的用语,大举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许多明确而有力动词渐渐变质,成为面无表情的词组。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 C, U2 q/ d) z) ~2 O8 M7 ?# K+ o3 `' W
5 B4 g% I9 L" X( ]+ g, v+ _

2 ~. y6 T9 f6 G3 I& \apply pressure: press . W, O) Q  X& r. Z, T& @8 u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0 u0 ^. r1 a: p: m6 g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 `# \  p8 H7 V9 t% C1 R7 t/ o. C0 N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 L8 d( I! X3 J( G7 g4 X8 O4 ^5 u5 [' s2 r8 m0 M5 _3 _  T
7 D% c" v* ]* w0 R/ J+ ?+ d' P0 K
( D7 F  ~4 `. k" [
在前例之中,简洁的单音节动词都变成了含有抽象名词的片词,表面上看来,显得比较堂皇而高级。例如 press 变成了 apply pressure,动作便一分为二,一半驯化为静止的抽象名词 pressure,一半淡化为广泛而笼统的动词 apply。巴仁 (Jacques Barzun)与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学者把这类广泛的动词叫做「弱动词」(weak verb)。他们说:「科学报告不免单调而冷淡,影响之余,现代的文体喜欢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静止的概念,用介词和通常是被动语气的弱动词连接起来。」 : N2 x) X- ^% f

! `8 Z5 G  z  v; ~( `/ n6 m1 Z; T
7 T- r& Y# v( O0 U! t9 d
+ q1 x7 k7 d" y5 X0 [  I巴仁所谓的弱动词,相当于英国小说家奥韦尔所谓的「文字的义肢」(verbal false limb) 。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目前最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恶势力之大,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 q9 a% {/ a4 [( v
! D0 q- E: e3 V. j% D3 P  ~4 F4 `! K; k2 g5 v& ~

; ^2 @" ^* B" n9 B+ u(一)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8 [6 Z, ?3 |- S
(二)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 I2 S. c; q) x' p  O* R
(三)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 Y* v6 O) O- Y
(四) 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 t* H( J4 B9 W/ U/ o- j
' P! d& e6 r4 a7 z$ \) P' B0 l: [4 G2 g- Q3 [

. C; O; K" }2 n$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的语法都是日渐西化的现象,因为中文原有的动词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琐词组了。前面的四句话本来可以分别说成
, Y6 ~' m+ s) @4 q; s( J+ j9 ?9 V) X( A0 x9 J  U

& d0 t7 ^! T. x+ O* [- w
, i6 S3 J5 d$ o(一)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8 C& b5 \0 m, e( l0 I(二)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 |' e. K: b9 ]) C0 X1 w3 Z6 m( W
(三)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 G! P& {2 n* x. B(四) 心理学家用老鼠来做试验。(或: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
4 m: a; y. f* V' F# B2 j
  G1 R  H; h2 u& q& u  x- q5 k& R
& S. ^; e4 \" }0 _% ]! R8 o) n7 ?$ ~) L% E- M
巴仁等学者感概现代英文喜欢化简为繁、化动为静、化具体为抽象、化直接为迂回,到了「名词成灾」(noun-plague) 的地步。学问分工日细,各种学科的行话术语,尤其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夹杠」,经过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闻体」(journalese) 的传播,一方面固然使现代英文显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却也造成混乱,使日常用语斑驳不堪。英国诗人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 1895-1986) 在短诗(耕田) (Tilth) 里批评这现象说: 6 O+ D$ F5 l2 g' T- o" s
+ P4 M/ C  H9 W& m1 H

- z* E1 t* J1 i$ M. }7 ]6 G2 W+ S3 u& h6 `2 n* z+ A$ D
Gone are the sad monosyllabic days
) `  w* y4 O) S  ~0 {( \When "agricultural labour" still was tilth;
& D& C! h  ?6 y% `6 V/ T7 h' @  m, ^And "00% approbation", praise;
1 I+ t6 u7 \: P8 k" K  TAnd "pornographic modernism", filth- 2 B9 w& y4 o  w' I" {
And still I stand by tilth and filth and praise.
3 f1 x; Y0 c" O; c: D) S( f$ I7 u1 B1 S/ J

1 ]; I: C( y$ t. J) l# _$ H/ ]
3 W+ B. F- Z" ]& j2 D「名词成灾」的流行病里,灾情最严重的该是所谓「科学至上」(scientism)。在现代的工业社会里,科学早成显贵,科技更是骄子,所以知识分子的口头与笔下,有意无意,总爱用一些「学术化」的抽象名词,好显得客观而精确。有人称之为「伪术语」(pseudo-jargon)。例如:明明是 first step,却要说成 initial phase:明明是letter,却要说成 communication,都属此类。
9 F9 U+ ~6 H9 D$ `5 ?
" b( x1 Z$ R" e! k% ?5 q( O7 e6 [中文也是如此。本来可以说「名气」,却凭空造出一个「知名度」来,不说「很有名」,却要迂回作态,貌若高雅,说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一个伪术语是「可读性」,同样活跃于书评和出版广告。明明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或者干脆说「这本传记很好看」,却要说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我不明白这字眼怎么来的,因为这观念在英文里也只用形容词 readable而不用抽象名词 readability。英文会说: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却不说The biography has high readability。此风在台湾日渐嚣张。在电视上,记者早已在说「昨晚的演奏颇具可听性」。在书评里,也已见过这样的句子:「传统写实作品只要写得好,岂不比一篇急躁的实验小说更具可看性?」
1 [0 C0 }0 D. q/ j* }/ y: E
) s* O: J. z8 f3 O
4 C1 u7 F. A2 Y( O& r( N) j
# O- i) d$ P5 s- o  T% S我实在不懂那位书评家以不能说「岂不比一篇……更耐看 (更动人)?」同理,「更具前瞻性」难道真比「更有远见」要高雅吗?长此以往,岂不要出现「他讲的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类的怪句?此外,「某某主义」之类抽象名词也使用过度,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张少用为妙。中国大陆文章很爱说「富于爱国主义的精神」,其实颇有语病。爱国只是单纯的情感,何必学术化为主义?如果爱国也成主义,我们不是也可以说「亲日主义」、「仇美主义」、「怀乡主义」?其次,主义也就是一种精神,不必重复,所以只要说「富于爱国精神」就够了。
% Y# S9 v0 m) N8 p# O' }; \
: S" k0 {/ {& V9 m2 X$ y! t
: y% s6 j9 x1 i: G
( d; N& y7 }" W名词而分单数与复数,是欧语文的惯例。英文文法的复数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单纯得多。请看「玫瑰都很娇小」这句话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里的各种说法:
9 `7 m+ {$ v( ^  m! M8 L
4 w  ~& H8 w' Q
/ w( T4 n! G& q% W3 J  D' h) c$ P/ z) u) }% _% O8 ^+ T
The roses are small. 7 W* X5 p) e" |2 P; R& p! t" ]
Les roses sont petites.
3 V6 r1 k2 x) {1 c# Q# ADie Rosen sind klein. " E* O" N* l) [7 z( Z
Las rosas son chiquitas.
8 [' D+ U# J/ O% eLe rose sono piccole. ( g1 G& `9 v# E

0 C. p! T1 c  C. K
% M9 H/ J( |" q& f1 W) \! F. P2 w2 Q+ c  W1 [1 V
每句话都是四个字,次序完全一样,都是冠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英文句里,只有动词跟着名词变化,其它二字则不分单、复数。德文句里,只有形容词不变。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的三句里,因为做主词的名词是复数,其它的字全跟着变化。 . g7 X" s  A- w; e2 c7 ~( I9 t
) Y) {+ }" U5 m7 z1 d2 ~- a
. S" l/ m% I9 u; a. }, K3 a
1 _/ _/ l0 ^) i1 Z2 i  w0 ^
幸而中文的名词没有复数的变化,也不区分性别,否则将不胜其繁琐。旧小说的对话里确有「爷们」、「娘们」、「ㄚ头们」等复数词,但是在叙述的部分,仍用「诸姐妹」、「众ㄚ鬟」。中文要表多数的时候,也会说「民众」、「徒众」、「观众」、「听众」,所以「众」也有点「们」的作用。但是「众」也好,「们」也好,在中文里并非处处需要复数语尾。往往,我们说「文武百官」,不说「官们」,也不说「文官们」、「武官们」。同理「全国的同胞」、「全校的师生」、「所有的顾客」、「一切乘客」当然是复数,不必再画蛇添足,加以标明。不少国人惑于西化的意识,常爱这么添足,于是「人们」取代原有的「人人」、「大家」、「大众」、「众人」、「世
3 C/ i& {& ^+ S9 z' Q0 Q0 o8 e/ Z人」。「人们」实在是丑陃的西化词,林语堂绝不使用,希望大家也不要使用。电视上也有人说「民众们」、「听众们」、「球员们」,实在累赘。尤其「众、们」并用,已经不通。
6 i5 Z, U' K+ _- \. z6 q, D. w% j, p$ r! ]

% q  B( J- {; b5 U! [7 K3 h0 l% G( g% V$ i& w" ]
中文词不分数量,有时也会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观众」显然不通,但是「观众之一」却嫌累赘,也欠自然。「一位观者」毕竟不像「一位读者」那么现成,所以,「一位观众来信说……」之类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 C- d# c% ]! |. F' `
$ p% l0 ?6 f% g2 k. V/ m. f: w; F- O4 E" S5 O7 T9 Q! [
7 z0 y: Z7 u0 r# w6 c
可是「……之一」的泛滥,却不容忽视。「……之一」虽然是单数,但是背景的意识却是多数。和其它欧洲语文一样,英文也爱说 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of those who believ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中文原无「……之一」的句法,现在我们说「观众之一」实在是不得已。至于这样的句子: ! W' ^. M! e# J5 ~1 H' B
1 S8 \0 l2 b; v

; p6 J$ C) D7 C0 i$ F1 q  D/ O" c0 G# ]* \! q8 l3 e9 J( {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
; ?$ _4 |; o5 s5 ?' @7 }: f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6 H, s$ E7 F: w. d7 r. \: `
( l0 @& F9 U% k$ j& G; \- g8 r$ v+ |# ?) t
/ b8 T1 ]  r; h2 q0 R) {& p
目前已经非常流行。前一句虽然西化,但不算冗赘。后一句却恶性西化的畸婴,不但「作为」二字纯然多余,「之一的」也文白来杂,读来破碎,把主词「刘伶」压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态。其实,后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样,却把英文的语法 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剥地搬到中文里来。
& i9 B: M8 Z5 d+ z
5 Y1 Y% T+ q/ q9 k% ?9 C, q
" N+ c8 ?9 i/ f) k; h; b4 y/ }/ N- a8 G. N6 W
所以,与其说「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嗜酒闻名」,何不平平实实地说「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其实前一句也尽有办法不说「之一」。中文本来可以说「刘伶乃竹林七贤之同侪」;「刘伶列于竹林七贤」;「刘伶跻身竹林七贤」;「刘伶是竹林七贤的同人」。 「竹林七贤之一」也好,「文房四宝之一」也好,情况都不严重,因为七和四范围明确,同时逻辑上也不能径说「刘伶是竹林七贤」,「砚乃文房四宝」。目前的不良趋势,是下列这样的句子:
; X. y) c( J% u  a$ E8 S3 d# F6 F, A2 P

3 Z5 s1 S8 M) [: B+ {5 n2 W! J) {- G% o: G! x9 X' u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名著之一。 3 A) V: a/ a/ |" }& i
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
" P) K$ a- a  _3 z! ?; |
7 |& R3 @& e, R% m6 |8 b
8 Z, \, M' ~4 s3 Q
) |- N0 W* v7 q1 m' t+ K  W两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同俦同类,每次提到其一,都要照顾到其它,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国文学名著当然不止一部,汉朝名将当然也不会祇有一人,不加上这死心眼的「之一」,绝对没有人会误会你孤陋寡闻,或者挂一漏万。一旦养成了这种恶习,只怕笔下的句子都要写成「小张是我的好朋太之一」,「我不过是您的平庸的学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壸」了。 7 O; ^; O. K  a- `
) Z2 i7 e- O+ w' l
; l3 |( i8 t. k- g3 `" U# H" @. p/ T% U8 y

% }6 `- P# G( n5 g「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变本加厉,成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报刊上,早已流行「我是听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说的」或者「戴维连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导演其中之一」这类怪句。英文复数观念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见。 0 A. A8 R. F& q7 M
/ ?% d$ k6 H6 H7 z6 n
! Z# H% T) M; Q( Z" T

7 V+ M  l' F7 u+ m+ @0 e/ m这就说到「最……之一」的语法来了。英文最喜欢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好像真是精确极了,其实未必。「最伟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却稍加低抑,结果只是抬高,并未真正抬到至高。你并不知道「最伟大的思想家」究竟是几位,四位吗,还是七位,所以弹性颇大。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并无多大不同。所以,只要说「他是一个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够了,不必迂而回之,说什么「他是最有名气的人物之一」吧。3 x* p2 h) [  X: ^! P
: S7 L4 r7 D0 ?4 l" E* Y
0 l& J$ a5 q  C: h! C

2 |! {" H1 E5 z' Q- z* t2 A- P3
0 ?  x# D/ ]9 u; F+ g/ B8 B9 X9 ]+ j1 U" ?( Z8 g' r
在英文里,词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来连接:例如 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里,类似的场合往往不用连接词,所以只要说「夫妻」、「你我」、「前后」就够了。同样地,一长串同类词在中文里,也任其并列,无须连接:例如「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礼乐射御书数」、「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是。中国人绝不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谁要这么说,一定会惹笑。同理,中文只说「思前想后」、「说古道今」。可是近来and 的意识已经潜入中文,到处作怪。港报上有过这样的句子:
+ M! l. I  Q6 L0 ?( Y' ?1 z  F) i( J$ E
' Q) |. [5 Y. S- e  o
7 J  E! S, w* A, Y1 P& J
在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发展道路,台北显然比北京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致在政经体制改革的观念、行动、范围及对象,更为深广更具实质……
1 o! x) a: h5 G7 h1 D; ]6 c) d$ a' Z5 G# V" p  ?" P  j1 a2 w

& M" ?  {1 b. u! t3 \  V, [& i5 P6 ^: E
这样的文笔实在不很畅顺,例如前半句中,当做连接词的「与」、「及」都不必要。「与」还可以说不必要,「及」简直就要不得。后半句的「更为深广更具实质」才像中文,「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简直是英文。「及」字破坏了中文生态,因为中文没有这种用法。此地一定要用连接词的话,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正如 slow but sure在中文里该说「慢而可靠」或者「缓慢而有把握」,却不可说「慢及可靠」或者「缓慢与有把握」。「而」之为连接词,不但可表更进一步,例如「学而时习之」,还可表后退或修正,例如「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可谓兼有and与but之功用。 ) S# n# n% b5 M3 h/ J
- B3 O& ]5 n# |& z
9 J# y" E% |, g7 k3 a7 V. i8 K

" ^; g8 H6 \" y目前的不良趋势,是原来不用连接词的地方,在 and 意识的教唆下,都装上了连接词;而所谓连接词都由「和」、「与」、「及」、「以及」包办,可是灵活而宛转的「而」、「并」、「而且」等词,几乎要绝迹了。 (※英:但也不要不当而而而!)
& s4 Y# t) F4 c4 s8 n# n: Z
! G1 i# D" B: P- u2 o4 A% l+ M- N1 _+ t! Y
5 S; ~2 ]3 i0 E/ O+ C
4
7 p- B# y: c2 u# U3 B! D" L2 Q/ @$ P, k8 M5 @
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 look after, take in皆是。介词词组(prepositional phrase) 又可当作形容词或助词使用,例如 a friend in need, said it in earnest。所以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中文则不尽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两个词组不用一个介词,换了英文,非用不可。 # R2 E& _/ ~" z7 x
" i, P+ S3 |  c3 u* V4 o
% W7 p0 S5 k; |2 J; I+ `; ]
1 k2 i. B1 C5 c# q8 x# H6 L+ @+ S
「欢迎王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中间,在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上,为我们作一次学术性的演讲。」这样不中不西的开场白,到处可以听见。其实「中间」、「有关」等介词,都是画蛇添足。有一些圣经的中译,牧师的传道,不顾中文的生态,会说成「神在你的里面」。意思懂,却不像中文。
2 H( H2 N- `' @2 U0 m
2 O2 ^4 R$ U0 v7 k" C/ ?! f9 T5 G9 u6 d0 F& P

* D0 {( \% r2 Z# R# C" t「有关」、「关于」之类,大概是用得最滥的介词了。「有关文革的种种,令人不能置信」;「今天我们讨论有关台湾交通的问题」;「关于他的申请,你看过了没有?」在这句子里,「有关」、「关于」完全多余。最近我担任「全国学生文学奖」评审,有一篇投稿的题目很长,叫「关于一个河堤孩子的成长故事」。十三个字里,「关于」两字毫无作用,「一个」与「故事」也可有可无。
9 g7 T3 z6 _9 x1 H/ D7 ^2 x1 Y9 _
% S9 D0 X  B  g; P) m7 u" I% t: P) A) ?; `% s8 p
. u0 Z8 d3 c; P& |) h, u! @6 @' q
「关于」有几个表兄弟,最出风的是「由于」。这字眼在当代中文里,往往用得不妥:
, M+ m/ J% h4 z) e8 {; W9 z/ ]  O
/ {" O+ J+ D' Z9 j! Z3 b2 q$ j0 y) L# T4 b, J( I. \7 n
. u5 `" w  k* X$ g6 e7 V
由于秦末天下大乱,(所以) 群雄四起。 1 l* c8 Y4 T6 z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向窗内看了一眼。 : A4 r; _9 @4 M" i+ A
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 z/ O/ _3 B; u* b$ O) b
) E; U/ l! N; B4 _! ]; b4 J

$ L& l9 m) h4 ]1 J- f$ T; {4 H4 |% R! Y5 s
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则不尽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中当然有因果关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换了是英文,恐怕会说「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或者「清风徐来,而不兴起水波」。上列的第一句,其实删掉「由于」与「所以」,不但无损文意,反而可使文章干净。第二句的「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并没有什么大毛病 (注四),可是有点啰嗦,更犯不着动用「驱使」一类的正式字眼。如果简化为「出于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或者「为了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就好多了。第三句的不通,犯者最多。「由于他的家境贫穷」这种词组,只能拿来修饰动词,却不能当做主词。这一句如果删掉「由于」,「使得」一类交代因果的冗词,写成「他家境贫穷,只好休学」,反觉眉清目秀。 ! i' b) |$ h) g# h% g
* V( A% s- R- z9 a; z9 n$ \- m1 O: O

4 ~4 P) q7 H* s* Z: t3 O8 z
8 ^% w' d. y8 }4 K6 M5 9 w& X! ?+ z! e
, b0 k- A8 X! t; x" x0 D
英文的副词形式对中文为害尚不显著,但也已经开始了。例如这样的句子:
- S2 z  _4 K2 I% Q1 Q2 b6 ^! V
/ h6 X0 d2 I; B! z1 c
! A" G% [' }4 z6 \$ K" {% ^) v1 n0 |7 ?
他苦心孤诣地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8 i0 {- x3 u% w0 h! ^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半天。 , `: L2 f" R9 ^* o9 I. c
大家苦中作乐地竟然大唱其民歌。 0 ~6 g( L( {$ y$ t7 n  p; r; {

: k( N3 l/ k9 ^
/ o: k4 H3 x* P* v) T4 T0 `9 H! {! r# m
「苦」字开头的三句成语,本来都是动词,套上副词语尾的「地」就降为副词了。这么一来,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却主客分明,太讲从属的关系,有点呆板。若把「地」一律删去,代以逗点,不但可以摆脱这主客的关系,语气也会灵活一些。
  K3 q* T0 r- s9 w; q( ^
! r+ }$ Q) e, t2 l( {7 g
) {; j. ]" p7 a8 `4 a6 E5 T( E& U8 ]2 q" x# [9 ~
有时这样的西化副词词组太长,例如「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还是去赴了约」,就更应把「地」删掉,代之以逗点,使句法松松筋骨。目前最滥的副词是「成功地」。有一次我不该为入学试出了这么一个作文题目:〈国父诞辰的感想〉,结果十个考生里至少有六个都说:「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这副词「成功地」在此毫无意义,因为既然推而翻之,就是成功了,何待重复。同理,「成功地发明了相对论」、「成功地泳渡了直布罗陀海峡」也都是饶舌之说。天下万事,凡做到的都要加上「成功地」,岂不累人? 6 H% e" \, G6 D* v* R

& S! E9 N4 `+ x* \$ d/ B* h/ v. j; X+ B
/ @$ K6 F8 I4 M/ s% J- C
6 + i; h; y5 r0 L8 F( l# ^
) H. a* f6 B! F+ Z# n/ i
白话文一用到形容词,似乎就离不开「的」,简直无「的」不成句了。在白话文里,这「的」字成了形容词除不掉的尾巴,至少会出现在这些场合:
! ~& L1 X" y" ]  B  {. n& U, e, Q$ N9 Z3 V. |5 z% z% [% x
, E( d! E' B8 S; n+ F  O

+ A' W% h1 F& s2 f* L好的,好的,我就来。是的,没问题。 3 G' A. T9 k4 P6 w: j: x
快来看这壮丽的落日! " l7 g$ [% Z$ H5 ?! ?* O
你的笔干了,先用我的笔吧。   q. J# r9 I% m; J
也像西湖的有里外湖一样,丽芒分为大湖小湖两部分。
! Q/ b4 e6 P: k# \他当然是别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对的。 8 ?" t* J$ \; A- i
+ ]% s3 B: ?% u: G; c/ C8 q

+ Z5 g/ m- E$ P0 y, N; y8 {) ~
8 L+ D; ?6 r2 n( I喜欢用「的」或者无力拒「的」之人,也许还有更多的场合要偏劳这万能「的」字。我说「偏劳」,因为在英文里,形容词常用的语尾有-tive, -able, -ical, -ous等多种,不像在中文里全由「的」来担任。英文句子里常常连用几个形容词,但因语尾变化颇大,不会落入今日中文的公式。例如雪莱的句子:
. y/ n+ s2 \' |5 _
0 t9 Q1 p" O& M, [: x( `1 s3 T3 G

4 n  l) Q% V( T& E+ _2 B7 rAn old, mad, blind, despised, and dying king──
) D3 y: [$ o0 k2 L3 Q! ^& R7 E" ?1 c$ E" P$ x1 l: `

- B* d! W  Z/ y6 d) v7 c
  X; [2 N8 a( D/ e" o+ c% _5 v一连五个形容词,直译过来,就成了: 5 i& f7 r- A1 _( @3 i

0 h% q0 b# `/ Z3 f( o4 _9 }
& M8 M& d( t2 G5 h% i2 M9 |/ K2 Z/ l' z; T
一位衰老的、疯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视的、垂死的君王──
1 c9 U2 g( X% I# u& ?1 n
) ]. x2 R6 l; [) @3 |" ]' }, x
- E- X& z( }: c4 J" W/ Z# T
( J8 O. _, A9 ~2 N# o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文所以僵化的原因。白话文所以啰嗦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原因,而用得最滥的虚字正是「的」。学会少用「的」字之道,恐怕是白话文作家的第一课吧。其实许多名作家在这方面都很随便,且举数例为证:
; W6 i; R% \- w' s) \. F5 H! X0 R) u: x, g
! `" P! l4 H0 e! B
* s' ~% r, O: R" ^! K( W4 h( [* i- X" }' f/ y/ q
(一)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 2 y6 {& b; K  x
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_4 {( P2 }, C  y/ y+ B

& c+ B, A- V+ }(二) 最后的鸽群……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 - a7 @; b5 J' t3 z
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 u% F, s' k' Q4 D; h- d& ~0 h* ?: J  R( c' a* R2 l# O6 s  O$ Z
(三)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 急
. b- S5 T6 O$ `3 K4 Q$ F的叫声。 : w, L$ O5 k; y& F* s" @

" ]5 l: c; M( ?$ c$ R6 P7 s% x' e, P7 \: H9 x
5 c2 m: i+ u! @. D3 U( m
第一句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都是单调而生硬的重迭。用这么多「的」,真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说「参差而斑驳」呢?后面半句的原意本是「弯弯的杨柳投下稀疏的倩影」,却不分层次,连用三个「的」,读者很自然会分成「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第二句至少可以省掉三个「的」。就是把「灰暗的凄冷的天空」改成「灰暗而凄冷的天空」,再把「夜色的来袭」和「风雨的将至」改成「夜色来袭」、「风雨将至」。前文说过,中文好用短句,英文好用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夜色来袭」何等有力,「夜色的来袭」就松软下来了。最差的该是第三句了。「白色的鸭」跟「白鸭」有什么不同呢?「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乱用「的」字,最是惑人。此句原意应是「颜色不洁的都市河沟」(本可简化为)「都市的脏河沟」,但读者同样会念成「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 6 d( k7 |8 S( E9 |6 H# o9 Y4 k

# P+ p% F+ z6 w' a, s0 l$ F* G2 C
5 W3 m3 `0 ^  Y$ ?5 p! e
目前的形容词又有了新的花样,那便是用学术面貌的抽象名词来打扮。再举数例为证: / W* X7 }2 N& \
3 x! Y4 p& r' B! l( D! r
这是难度很高的技巧。
$ l+ V0 l5 g" o* q他不愧为热情型的人。 / E& s' z; ]! l  n& F
太专业性的字眼恐怕查不到吧。
% }4 \+ a  @9 k: X! H
# p% g, L! M  v1 h# a4 c2 y( U6 f" S) {  I; Y0 i1 c

# P/ v. X# `' O$ P! n「难度很高的」是什么鬼话呢?原意不就是「很难的」吗?同理,「热情型的人」就是「热情的人」;「太专业性的字眼」就是「太专门的字眼」。到抽象名词里去兜了一圈回来,门面像是堂皇了,内容仍是空洞的。 - W0 O9 K% V' O& w3 l- }" K
# @6 f5 N" P+ W4 L4 T" O/ e! I
8 J. t1 B) o2 J. v; t
) N' \) c9 M( R0 t7 [' I1 n
形容词或修饰语 (modifier) 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谓之前饰,也可以跟在名词之后,谓之后饰。法文往往后饰,例如纪德的作品 La Symphonie pastorale与 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形容词都跟在名词之后;若译成英文,例如 The Pastoral Symphony,便是前饰了。中文译为「田园交响乐」,也是前饰。 ' \4 F: M+ i: J6 G0 Y/ _
0 ?( l. M+ o2 b3 V( @+ X2 \3 J  a& J
! h  h% @8 W1 |/ L# p4 h* w
' v: g& r0 K8 D1 c3 E
英文的形容词照例是前饰,例如前引雪莱的诗句,但有时也可以后饰,例如雪莱的另一诗句:One too like thee--tameless, and swift, and proud 。至于形容词片或子句,则往往后饰,例如:man of action, I saw a man who looked like your brother。(※英:此例极佳,请注意!) 5 y! [+ N/ |8 ^: U- k% U
1 D5 R- J/ g0 v( ^+ ~
  Q+ o. o" |8 K; p) }. H- \

' F4 R. F& R: x* x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例如前引的英文句,若用中文来说,一般人会不假思索说成:「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却很少人会说:「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如果句短,前饰也无所谓。如果句长,前饰就太生硬了。例如下面这句:「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的陌生男人。」就冗长得尾大不掉了。要是改为后饰,就自然得多:「我见到一个陌生男人,长得像你兄弟,说话也有点像他。」其实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后饰的,例如司马迁写项羽与李广的这两句:
: J% _5 H1 ^  w7 j' u
3 T+ X* X2 V4 I; d
5 P6 t5 P; Q: M# Z: ~( n$ O3 E! R6 `/ N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0 K) C0 W8 T8 S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 U8 a' s# D+ o3 X, ~

$ {5 j: Q. v, g$ B4 l9 {% E- B' x* A( d

4 `3 k" q, j5 h& H) y9 |这两句在当代白话文里,很可能变成:
! s( Y! X+ d0 v# \) Q  y9 m" E/ A6 T, E. g4 R! d

- H0 ^' i3 S, F- R- P# ~6 e( L# a6 U: ^# c) E# C. T
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
7 `* y7 v; r6 r4 }; V李广是一个高个子,手臂长得好像猿臂,天性就会射箭的人。 8 y$ B4 y  ?& G& w  z3 L; w0 t

. \' u% d4 a% T2 E; o4 I. Z2 C( U) Q( r( `- J  f7 ^$ F
9 X. N$ F3 e; P: S, g2 F  R
后饰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前饰句以名词压底,一长了,就显得累赘,紧张,不胜负担。所以前饰句是关闭句,后饰句是开放句。
8 i' B- X! _+ X
! E5 V" A& Q6 `- Y
( i. s0 u: ?! s' i2 f, _# t) G7 D1 ]) B- Q
7 7 c* R0 i0 f& q  {
' v. \0 F" [+ [9 P* f
动词是英文文法的是非之地,多少纠纷,都是动词惹出来的。英文时态的变化,比起其它欧洲语文来,毕竟单纯得多。若是西班牙文,一个动词就会变出七十八种时态。
! |3 T2 }1 l6 A; o% B5 f1 [4 X7 }- B- n: Y1 G
0 R( f- p( H( r0 [/ ^3 x

8 y- P- R4 G: M中文的名词不分单复与阴阳,动词也不变时态,不知省了多少麻烦。(阿房宫赋) 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这么一个「哀」字,若用西文来说,真不知要玩出多少花样来。 9 [# [+ L6 R" W5 t6 i) Q( t4 r
4 H( ?+ _8 C" N- B% E

& F. V: l+ O* I+ J; T, V
# [- H$ W9 i& A! V中文本无时态变化,所以在这方面幸而免于西化。中国文化这么精妙,中文当然不会拙于分别时间之先后。散文里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诗里说:「已凉天气未寒时」。这里面的时态够清楚的了。苏轼的七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里面的时序,有已逝,有将逝,更有正在发生,区别得准确而精细。
) f7 ^; N% b* Z1 q' S) I0 V9 X' p0 O3 V4 ^
/ [5 K! c4 k: R8 W% ~! J
- ?+ m8 {  i8 G7 O' A6 }
中文的动词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写出「我们将要开始比赛了」之类的句子,问题并不严重。动词西化的危机另有两端:一是单纯动词分解为「弱动词+抽象名词」的复合动词,前文已经说过。不说「一架客机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却说「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实在是迂回作态。
6 E# H4 [" y" i0 ]0 F" `. t# G
% d( h' ~  ]; S3 T* h
" Q  ?! h9 @! u0 m9 I8 j( e2 ?; T! I7 `  i$ I# Y- z9 _/ l& ^" i( z
另一端是采用被动词语气。凡是及物动词,莫不发于施者而及于受者。所以用及物动词叙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种方式: ! J: c* E  w  x8 y  s& ?7 l/ S! k

6 p( z& j0 f. W
+ X9 a0 s  C" O1 X
$ T# ?: y4 ^+ g9 I9 @(一)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 C5 \" ~& R# m, A) c& ?1 K3 f# R(二) 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b% }; M- m0 a' z( w
(三) 新大陆被发现了。 , Q; P7 t5 V4 t8 C1 D& X
- \4 u8 [4 t9 F, J
2 {( J' Y+ [8 Y$ \% b& i4 R
% U' d- `, E! E% ^8 U5 S
第一句施者做主词,乃主动语气。第二句受者做主词,乃被动语气。第三句仍是受者做主词,仍是被动,却不见施者。这三种句子在英文里都很普遍,但在中文里却以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第三种就少得多。第三种在中文里常变成主动语气,例如「糖都吃光了」,「戏看完了」,「稿写了一半」,「钱已经用了」。 * M5 ?$ ^" A6 C5 d  D

9 [9 \# u( h8 r% J, e$ f
. U" T* p$ v8 X2 g/ u/ j$ a: W( ^2 l/ n' N0 u( p. g/ c
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请看下列的例句:
: z( E! b' j  |. N+ B* N, k( @9 ^/ K2 u/ a4 `8 P2 f% g7 n

, [, N( u1 x2 b/ I" O: |5 j7 o* L) t2 e+ R& ^
(一)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 / r7 O; E8 O9 q, ]7 @/ p: U
(二) 他被怀疑偷东西。 3 ?4 R* [5 E. u8 [+ b- c' E2 s
(三) 他这意见不被人们接受。
8 a: s4 q. A6 C- ?(四) 他被升为营长。
5 j& f6 ?  f. T% p* ~(五) 他不被准许入学。
5 y' L1 x5 U8 Y5 c+ L& k. i4 t, t+ s1 D- v% \. ^+ I: r* t

3 e+ Q8 y% _2 F" x5 R8 u$ |+ N+ A* p
这些话都失之生硬,违反了中文的生态。其实,我们尽可还原为主动语气如下: 5 w( T: Y5 O* k  s
2 I; e% x, H4 K: U( @
" C8 X( [+ H3 W* S* M; Q

: X8 P# T( N4 u/ v: \7 D3 `(一) 你这句话吓不倒我。
, j2 n% C! M% a0 l$ F(二) 他有偷东西的嫌疑。
& f" a6 g2 G, Z, S- S(三) 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 9 A  q# o! u3 M  w# p- _3 t- V8 i* o
(四) 他升为营长。 " \$ ?, w) w6 D9 h5 j% M
(五) 他未获准入学。 ! |* o3 O# _: j$ W$ @; K
' |4 c5 l7 v* [5 q; l8 j! U' e/ J; b
6 c' [' v& M0 S8 _# O: _/ r4 `
8 ?4 R0 ]7 z* w$ Z8 B& X% p
同样,「他被选为议长」不如「他当选为议长」。「他被指出许多错误」也不如「有人指出他许多错误」。「他常被询及该案的真相」也不如「常有人问起他该案的真相」。 3 ~" d& G0 g; z9 B3 m3 C, B7 _

, D: M* e+ m2 v+ l$ W
  K5 }6 _* y$ S6 M. u! l- P) i7 ^! R
目前中文的被动语气有两个毛病。一个是用生硬的被动语气来取代自然的主动语气。另一个是千篇一律只会用「被」字,似乎因为它发音近于英文的 by,却不解从「受难」到「遇害」,从「挨打」到「遭殃」,从「轻人指点」到「为世所重」,可用的字还有许多,不必套一个公式。 $ x' \  m) S5 W, B8 V

$ R& n- D$ j2 h$ i$ p/ ?9 L, P3 B- S6 ^4 ?  G( ]% O* v4 S
9 s2 k2 k4 Z4 ^' Z- [
8 + z5 L9 L7 v; t9 U# {6 @' F
) q$ Y. @+ g2 D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轻,有暗有明,但其范围愈益扩大,其现象愈益昭彰,颇有加速之势。以上仅就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知所防范。 " Z* w* K+ T" X& P

/ l$ M) `0 g) B9 X6 [& o' Y4 m
6 e' g1 L) S3 s3 Y. c; e
: B) p2 @0 [& E  r4 a: G常有乐观的人士说,语言是活的,有如河流,不能阻其前进,所谓西化乃必然趋势。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至于河流的比喻,也不能忘了两岸,否则泛滥也会成灾。西化的趋势当然也无可避免,但不宜太快、太甚,应该截长补短,而非以短害长。
! t6 W5 v$ l: _: m% s; U
6 a* S2 U% T- M8 H" @- p. T; |7 @& D$ H$ W

+ U+ {' c. B) s8 |" m' W颇有前卫作家不以杞人之忧为然,认为坚持中文的常规,会妨碍作家的创新。这句话我十分同情,因为我也是「过来人」了。「语法岂为我辈而设哉!」诗人本有越界的自由。我在本文强�{中文的生态,原为一般写作说法,无意规范文学的创作。前卫作家大可放心去追逐缪思,不用碍手碍脚,作语法之奴。 7 R. B$ M" G! M) i8 I- }/ B
4 W: j7 C1 S5 b. @

! A" W! M/ C2 O4 A
1 w1 {9 @* d/ q9 ?. F( U不过有一点不可不知。中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从清通到高妙,自有千锤百炼的一套常态。谁要是不知常态为何物而贸然自诩为求变,其结果也许只是献拙,而非生巧。变化之妙,要有常态衬托才显得出来。一旦常态不存,余下的只是乱,不是变了。 , R8 s% C1 N% M# e4 m

$ W) V6 ~4 ?9 V! {. q" e
( `5 M6 U* e* g2 p1 r( 辑自《明报月刊》(1987年10月号))
  M: O$ i$ ~$ |6 p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9-2 09:16
  • 签到天数: 110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4-9-19 21: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我的理解,白话文受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影响极深,语法也类似。白话文写作最好的參考可能还是西方作品。O大能不能谈谈现代中文写作的问题,到底哪些作品可作为第一流的参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20 13: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spoony1971 发表于 2014-9-19 21:31
    % r# @7 }8 {9 d/ e6 [6 x' p按我的理解,白话文受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影响极深,语法也类似。白话文写作最好的參考可能还是西方作品 ...

    : E) n  N% e; x9 a8 Z
    ; ]# p3 Z% D; [) ]& g
    8 C0 Y  h; w4 D0 D( a4 w3 D9 r. l9 {) {# W$ W1 @' d
    您这是问道于盲。我不是文科生,写的是数学公式,看的是专业书籍、文献。1 z0 c$ N. F5 ~  l! E6 W
    0 y# K" v2 |" H  y
    在我看的不多的跟文学沾边的书中,白话文我比较喜欢沈从文、汪曾祺。我觉得《边城》写得尤其好,看了很多遍,现在隔一段时间都还要找出来读。7 ]# W9 A7 ^9 g4 D- i: E: W
    6 P: Q+ h2 o3 N2 w* M
    还活着的作家的话, 我喜欢刘慈欣的《三体》等科幻小说,订了多年的《科幻世界》,但是这个似乎在中国不被视为主流。
    + G! w' z: j( d7 x; Q1 @4 p6 n& _! H1 J0 o
    网络文学和纯文学的话,我看着就困。从我一理工男的脑袋看,我觉得那些作家(哪怕是很有名的)的科学素养太低了,知识、逻辑含量极低极低,看他们的东西,投入产出比太低,还不如看点文言文或者程序代码。
    - {( h1 n( X1 Z/ _9 Z& |! q4 M* b; t+ u6 Y
    至于白话文受哪些东西影响,语法怎么怎么样,现代中文写作如何如何,这些话题,我连低见都不敢说。
    5 I) I. A9 }6 z* h& {  r7 W6 Y9 T
    % S; ]/ \  K0 O; w

    4 A. _6 j: u- F, B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9-2 09:16
  • 签到天数: 110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4-9-20 15: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poony1971 于 2014-9-20 16:09 编辑 7 F4 v8 o0 b  E& Q) g

    ; C. K$ W" l2 [/ g5 d$ V水浒传《三国》《西游记》《红楼》写作方法和现代文不同,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在描写人物,场景时用诗或词来作独立的描述。由于诗词相对独立,诗词本身又可跳出小说本身的场景。这一点在浑然一体的现代作品中很难模仿或采纳。* G+ q) B8 D1 R

    % X# B8 n+ r, s* A7 o! P4 x即使只是把四大名著翻译成无诗句的现代文,我觉得难度也超过了翻译西文。(诗词中的描写太过夸张,或与小说场景关联不够紧密而无法直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9-20 16: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Oeasy 发表于 2014-9-20 13:27
    1 M2 B6 l0 A. N, v您这是问道于盲。我不是文科生,写的是数学公式,看的是专业书籍、文献。, J6 z& F, j# o0 I

    ! t' ]$ @% e) d7 B! e1 o在我看的不 ...
    & |# I! ?( i: G( A
    说到沈从文还有个典故6 K' ?6 Y4 K2 w
    话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有一次跑警报途遇沈从文,见沈从文也随人流往城外跑,莫名就来气,转身骂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
    # p* x, I4 t/ G1 K4 e/ R+ U. ^! l: }8 T% e) T- X  E$ _$ \( _
    他一向看不起新文学,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诋毁文学家沈从文,比如在课堂上愤愤不平地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20 17: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bt4baidu 发表于 2014-9-20 16:04
    7 z4 [) F" r9 O  i说到沈从文还有个典故
    5 o# W  i8 [- Z9 y3 q# C* c话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有一次跑警报途遇沈从文,见沈从文也随人流往城 ...
    ' }" _- N& g& T( v9 [, k/ J

      W# V/ A: u9 R1 Y
    2 n& r" S. z5 a7 @0 E到了纹諽,都一样挨整。 + N; B, i5 y* E1 s
    5 y& P$ a5 _4 Q# C0 v
    / Q7 D, y5 z7 {: S$ x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4-3 20:3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4-9-21 07:36: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余光中是作家,难以明白中文的缺陷。中文难以承载精确的语义和复杂的逻辑结构,这点只有搞学术研究的才深有体会。大多数人不会明白中文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上大学之前也是一样。中文西化,从一定增加了承载其复杂逻辑的能力,虽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点评

    不错  发表于 2014-9-21 10: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0-6 10: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有理! Q6 p' E1 M( o

    3 Z. ~; n1 p* d4 A0 J( r! M2 }还有个问题,有时候把一大段英文翻译成中文,照原文直译吧比较啰嗦,读起来不像中文;意译吧是可以用中文比较地道、比较简洁地表达出同样的意思,但是原文的“文气”就没有了,读起来又很平淡,没有力道,或者像楼上说的感觉不够精确。反正我翻译的时候遇到这种问题一直很头疼
    " [$ r2 {, m! N" O  r- C7 U! N/ W. H2 a+ F
    比如黄灿然在这篇文章里举的例子,深有同感
    ' l* }# G0 N4 [7 R: [+ R0 A( T9 M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7500435/' ~- `# o, m' O+ u0 R

    : h; @' `) h( W+ f“You’re three to five years away from the Iraqis being anywhere near having any sort of a stand-up army,” said Ed O’Connell, an expert at the Rand Corporation.
    2 |2 @8 `# Y) Y
    : y9 _# f) y. e; O4 {6 L  (1)你距离伊拉克人处于接近拥有任何像样的军队还有三五年时间。
      L5 @; H- _1 X( [6 H  (2)没有三五年时间别指望伊拉克人能建立任何接近于像样的军队。
    - r* X& K; R4 T& j$ L  (3)没有三五年时间你别指望伊拉克人能建立像样的军队。
    ) `7 W# e2 f2 L1 k& L/ t3 Y  (4)三五年内,伊拉克人建立不了像样的军队。 4 m) C* p. q$ O' b5 c1 U
    # R! f2 h7 ~$ S* J# w7 I
    哪个译法好?原文就不转载了,有兴趣可以读读。

    点评

    我觉得(4)比较好,“你”没有必要翻译出来吧,否则意思和逻辑不太对?你给的链接没有看,有机会再看看。  发表于 2014-10-10 21: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DAWIKI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8 08:22 , Processed in 0.04300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