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百科 - PDAWIKI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回复: 8

[词典考据] 天籁 @美学/哲学辞典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8-21 19:2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10-23 16: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andolin 于 2020-10-23 17:05 编辑
    # D7 q0 p0 d4 O) _5 r* ^& s7 r4 k6 H7 t2 g* n% h4 u
    「天籁」的现代汉语意思一般指自然界的声音,或在音乐界里常被灌以表示最动听、“最高境界”的音乐。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自然界各种声响的统称。如风声、鸟虫声、流水声等。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① 自然的聲音,指不藉任何人為所產生的聲音。◇《莊子・齊物論》:「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唐・李頎〈宿瑩公禪房聞梵〉詩:「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② 比喻詩文渾然天成,不經雕飾。◇唐・陸龜蒙〈奉和襲美酬前進士崔潞盛製見寄因贈至一百四十言〉詩:「清詞忽窈窕,雅韻何虛徐。唱既野芳坼,酬還天籟疏。」

    % W: T( k% j5 _/ R" B$ `6 _暂且不管现在的两个汉语意思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先看看最早的含义。追根溯源,「天籁」这个词记录上最早庄子使用,在《庄子·内篇·齐物论》中以南郭子綦(楚昭王庶弟)与他的学生子游的对话开篇' ?# D- |. ~! g' K( M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 ~1 E! V6 ^. j; I( `- Y; J
      u( p# i. H  R+ ^( w) Y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0 n* C- R4 p8 `# ?+ |

      i4 Z8 ^' e( ]8 D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 t" J% J, W5 e1 m( a  ^& v「天籁」在美学/哲学词典中也可以查到,上辞版《哲学大辞典》中「天籁」# E8 d& W! s/ H2 [: D
    战国庄子用语。指各物因其自然状态而自己发出的声音。《庄子·齐物论》:“‘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感其自取’。”“籁”,本指古代的管乐器箫,这里泛指由空虚的地方而发出的各种自然音响,因其声音所出的不同,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地籁则众窍是已”(同上),指由风吹各种孔窍而发出的声音。“人籁则比竹是已”(同上),指用丝竹管弦等乐器吹奏出的声音。人籁、地籁都要受到外界力量的制约,惟有天籁的发声完全摆脱了任何外力的约束,是天然自发而生,胜于地籁及人籁,是最美的。由天籁构成的乐曲就是“天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反映出庄子标举自然之美,贬抑人造艺术的主张。

    / ?! Y. N  w$ O  y' h7 c里面也正是引用庄子的《齐物论》来解释,说「人籁」是人吹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万物的孔发出的声音,然后就说「天籁」是胜于人籁和地籁的最美的声音,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呢?原文没有比较吧,原文中关键的一句「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是总结说风吹万物发出各异的声音本质上是万物自己的声音,只不过是风起头带动共鸣罢了,可见「天籁」在庄子的含义里应是万物声音的本质,也可以说是「人籁」与「地籁」的统称,都是自然自己的发声。
    & n3 l0 X) i$ n" R) y7 u4 _' ?# Q, k0 ?4 M" \1 s% R1 n! r) P8 X$ B! O
    词条最后还有评价“反映出庄子标举自然之美,贬抑人造艺术的主张”,怎么就得出庄子「贬抑人造艺术」的结论呢,有点莫名其妙了吧。(PS:注意到上面引用还有个错字「感」,本应是「咸」,查了下上辞的《美学大辞典》是无误的,可见是合并编译成大辞典时出的错)0 v  I+ r6 b3 N9 S4 ?: e

    ; z" V  P) M9 p, A1 Z4 ?' b《中国哲学大辞典》(方克力)中没有「天籁」词条,但有「天籁自鸣」) d% }: q$ h7 v5 p
    指以天真自然为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的美学思想。天籁指风吹众窍自然发出的声音。《庄子·齐物论》:“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风吹大地,殊音同响,自起自灭,不必问其所以然,“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一思想被用于文学艺术就是强调以自然天真为最高审美意境。如李白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太守良宰》),钟嵘主张“直寻”(见《诗品》),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二十四诗品》),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提倡平淡天真等,都是这一审美理想的表现。南宋诗人姜夔更明确地说:“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白石道人诗集自序》),认为诗歌应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抒发,不应在形式上雕镂伤气。这一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 G. c' K# v  [* M* G  W6 M) _且不管「天籁自鸣」这后面衍生出的美学含义,就说对庄子原文的理解,这本说“天籁指风吹众窍自然发出的声音”欠妥,这原文里不是说了是「地籁」吗,「天籁」也是这个?
    7 K- E: x" W' ]0 g8 ^. b9 r. {+ q9 W. y8 M2 ?
    # s0 c; }5 g8 P5 U
    ) n2 _8 {/ ^5 |$ w1 n/ p/ V' n! m% c
    另外,似乎《四库全书》没有收录《庄子》,只找到一个郭象(晉)的注集《莊子注》
    - H2 A7 I1 q. C, [! |) S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0-23 17: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流传下来的本子就是郭象注本呀。辞海:
    9 r& E9 w) X! v
    ; E# d# l2 q" d& W2 k. `- w
    ' m1 G! A2 {* J  p! P) T上辞版《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大辞典》(方克力)说不清「天籁」是什么,前者无中生有,归纳出「天籁」是胜于人籁和地籁的最美的声音;后者分不清「地籁」「天籁」,只因为原文里面的证据只有一句:”子綦曰:“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d  i5 S. \1 ]+ s* P

    % \8 Y6 M9 s/ v4 h7 g剩下的证据只能看郭象注了,郭象注跟庄子本意不是一回事,有句话叫“曾见郭象注庄子,却是庄子注郭象”。
    / t3 o  @& g# \6 Z% N  p- z9 \, F, Z
    郭象说了一大堆:; ^- R* U  V/ m

    " c7 p7 g0 o  y# J" ~
    此天籁也。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
    无怪乎人家词典编者把「天籁」归纳成什么「自然的声音」,是跟郭象学的。可是这样跟「地籁」分不开啊,所以快成了千古之谜。成玄英说:
    4 L2 k/ ?- ?5 p' l$ U' m! C
    ' S3 K& g- H* j" w) H$ E3 Z, \
    地籁则窍穴之徒,人籁则箫管之类,并皆眼见,此则可知。惟天籁深玄,卒难顿悟,敢陈庸,昧请决所疑。

    # z* y, J% t8 u, u- O- f2 y, o: F! j* m9 r) Y# H8 E
    后人也不知道「天籁」是什么,我在读秀上随便找了一些:
    0 @! B; E$ O: J/ Q9 v
    ; E  N/ r. ?2 ?- Q3 ~2 J9 N. D" ?: a
    % k) Y2 ?* @% ]" }$ Z5 G; s7 A; d$ ^

    $ X  K2 H) ~) }9 M$ q5 S" j! Q7 C% B6 X2 t9 @
    稀里糊涂的人真多。我不打算写论文,就随便说说我的看法:
    ; H. @- q4 ?; k# P% r( ]3 {' |( T
    3 w7 ~' e2 [3 g( ^4 |6 m1. 「天籁」是驱动「地籁」「人籁」背后的东西,也就是「道」。「天籁」不是声音。谁规定庄子说「X籁」就必须是「XX声音」了?
    6 f4 ^) c: q" {0 E# T% {2. 稀里糊涂的人多,主因是郭象就没明白。郭象说不定是有意不明白的,这个另说。这里有处异文,「为而使其自已也」,郭象是「为而使其自己也」
    # P' b! @' N! j: d0 G* z9 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0-23 18: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lwo2 于 2020-10-23 18:15 编辑 - B* A+ d3 W( l6 I4 ~
    7 g. X9 @. D% I. d
    庄子难懂,并不全是因为字词难懂。「天籁」「地籁」「人籁」,无非是「天」「地」「人」+「籁」而已,有什么难懂的?「籁」本义是一种管乐器,这是庄子创新,用这个字来表声音。
    - i$ C, Y, I, G7 b. N9 F( T5 c5 H8 h* u0 k6 j9 b
    「人籁」不是「人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呼吸声、喘息声」,而是「人通过排箫发出的声音」
    ) t) j- F4 D/ ^8 g「地籁」不是「大地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庄子说了「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是大地在呼吸。风没有声音,必须通过孔窍发出声音,「地籁」是「大地通过孔窍发出的声音」
    + k5 k) q# E) B9 h" {7 J, Q( G4 ]/ U& [4 m& ~! E. B
    可见「地籁」「人籁」都是庄子玩的语言游戏,跟表面上的意思不是一回事。而「天籁」就更好玩了,「天籁」压根就不是声音。; b" Z1 z1 ~$ K8 U0 h

    2 A" B- }$ }3 k6 e' k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8 H: X. I/ t% p; G' q/ E
    ) ?  e" i* A3 h3 \; |7 K. T「人籁」其实是排箫的声音,人是排箫的驱使者
    ' {' h* i7 o. w" t7 C$ C「地籁」其实是孔窍的声音,大地/风是孔窍的驱使者2 ?+ c3 b- g# q6 |

    / Z8 N/ {# s4 v  i5 t1 u8 O那么「天籁」呢,「天籁」就是「道」,是大地、人、孔窍、乐器等等的驱使者。
    . Q0 r* y. N; S7 i0 x5 U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为什么要用「籁」字,「籁」本来是很实在的一个字,指的就是管乐器。在「人籁」里面,是实指,在「地籁」里面,是把山林大木都看成「孔窍」,都看成管乐器了,变得虚了,到了「天籁」,则是把万物都看成管乐器,因为他们都受「道」的驱使,万物在道的驱使下,就像人手中的排箫一样: I" z5 [( C7 d& G- M3 O, A( F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8-21 19:2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8: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klwo2 发表于 2020-10-23 17:28
    % o. V" G7 r1 t2 c5 q1 T, Y! ^今天流传下来的本子就是郭象注本呀。辞海:
    ' X7 Y1 I& }" @: T, k9 L
    还是K大学养深厚、博古通今。原文笔墨着实太少,造成后人稀里糊涂的理解,「天籁」确实不一定非得理解为具象的XX,理解为抽象的道、体现万物浑一的本质,更与齐物论通篇的论点契合。1 o# p8 a, V1 s! m: t
    1 {/ h) U4 d0 n7 C- j; a/ e  o, R
    哎,词典果然仅供参考,以后有时间还是得多学学古汉语、读读古文,自己去感受感受古人的思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8-21 19:2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9: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ndolin 于 2020-10-23 19:16 编辑 2 K( k# p/ C# K; f/ C9 p7 P' J
    klwo2 发表于 2020-10-23 18:087 d; \1 W1 f/ x4 X! X* i
    庄子难懂,并不全是因为字词难懂。「天籁」「地籁」「人籁」,无非是「天」「地」「人」+「籁」而已,有什 ...
    0 P# d& F6 P' L; L. N
    还是有点疑惑,若对「天籁」理解是万物发声的“驱使者”,恕小弟愚钝,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以及「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两句如何解释,后一句的意思难道不是:“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哪有谁命令它们呢?”吗
    3 M0 V) b6 R% g2 s: N3 h0 f* H0 e- D! T! ]% N
    我个人之前对「天籁」的理解是万物本有声,只不过需借人力(“人籁”)或自然的风(“地籁”)驱动来产生共鸣才能发声,而「天籁」呢,则是阐述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体现万物各“籁”的统一性、本质的同一性。
    $ n9 K; H% M4 `9 T7 b. D* U" v. p' T/ D, {
    不过好像跟理解为“驱动者”本质上还是一个意思,迷糊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0-23 20: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Mandolin 发表于 2020-10-23 19:14! k0 @7 {: ^6 i' r
    还是有点疑惑,若对「天籁」理解是万物发声的“驱使者”,恕小弟愚钝,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前者唱于而随 ...

    5 x: x5 O$ l% M- z- r! |《齐物论》本来就难懂,我说的只是我的看法$ M% Q. j: F) u- Z1 C
    ! ?7 f$ }  ?2 d8 C& \( O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的意思是:“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哪有谁命令它们呢?”+ p: S  g$ ]& }' U7 w
    ( C) ]6 A: W9 _. S
    出于自身 = 自然 = 道,没矛盾啊。「道」就是「自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0-23 21: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Mandolin 发表于 2020-10-23 18:444 X1 ~2 T8 r& Z/ Y8 ]' O
    还是K大学养深厚、博古通今。原文笔墨着实太少,造成后人稀里糊涂的理解,「天籁」确实不一定非得理解为 ...

    ( f& e( @' u6 D《庄子》是奇书,当然不可能让哲学词典概括完整了。哲学词典概括的是一般的、广为接受的看法。
    / r) p3 Z0 Q$ Q1 [3 D/ g1 p# E& t/ F+ k
    有些古书就很无趣,predictable。这时候哲学词典就能精练地把全书思想说清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0-29 18: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 k/ C1 o  X* r. R, h; Q5 @( H9 |( ~* B
    这书我稍后发布,嘿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8-21 19:2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08: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klwo2 发表于 2020-10-29 18:332 ?. S4 e1 e; R, X8 o
    这书我稍后发布,嘿嘿
    ; o7 U, _) t6 {5 B$ V0 X
    哇,竟与您的见解不谋而合,还如此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DAWIKI |网站地图

    GMT+8, 2024-6-9 22:17 , Processed in 0.073349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